枯燥的日本历史教科书
本研究得出的一个结论是,日本的教科书与亚洲及美国传媒所持有的共同印象之间存在相当大的差异。日本的历史教科书岂但说是具有爱国主义色彩,甚至可 以认为它连激发爱国情绪的内容都是最少的。没有赞美战争,没有强调军队的重要性,也没有讲述战场上的英雄行为。省略了绝大部分故事性的记述,可以说犹如枯燥无味的编年史。
日本的教科书采用了这种略为克制的论调谨慎编写而成。一方面是为了避免露骨的解释,另外也是由於教科书的使用者是准备参加大学入学考试的学生。即便 如此,虽然比较间接,但日本的教科书依然传递出了明确的讯息,即在亚洲发动的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对外扩张的产物,对美发动战争的决定是导致日本及其国民付 出重大牺牲的惨痛过失。实际上,正因为存在这种基本论调,修正主义的批评家们才自行编写了教科书,以图修正关於近代日本的所谓“自虐史观”。
与社会一般认识不同,日本的教科书没有回避部分最微妙的战争记忆。尽管广泛采用的教科书中没有对这些部分作详细描述,但包含有关於1937年日军南京大屠杀的表述。 同时,部分教科书中还有战时徵用“慰安妇”,迫使她们在慰安所中提供性服务的相关表述,此外,对日本在占领区强徵劳工的情况也有记述。明显的欠缺则在於几乎没有提到在朝鲜半岛的殖民统治。
韩国的历史教育和背后的民族归属
历史教科书原本就“承担着增进国民归属意识(identity)的作用”。提出这一观点的人是史丹佛大学的历史学家Peter Duus,他也是本课题研究小组的撰稿人之一。Duus表示,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应在本国史中做出具有爱国主义表述这一使命,日本的教科书表现得最为克 制。形成对照的,是其他大多数东亚国家都依照国家的学习指导大纲,将增进民族自豪感和国民归属意识作为了历史教育的基本任务。Duus指出,这些国家的历 史教科书中讲述的“战争故事”明显地只是以此为目的的。
强调民族自豪感有时会催生出怪异的扭曲。显着的例子便是韩国的教科书。高中生学习的有关战争时期的历史,全是人们在日本殖民统治下的悲惨经历和反抗 运动。没有提到日本为发动战争而强迫朝鲜人从军且愈演愈烈这种大背景,即日中战争的胶着化及1942年後美国反击加剧等情况。另外,韩国的教科书几乎没有 提及1937年爆发的日中战争和珍珠港事件,政府发行的主要教科书中对广岛和长崎遭受原子弹轰炸也没有任何记述。
中国教科书背后的爱国主义色彩
中国的教科书最具爱国主义色彩,而且是依据意识形态来描写战争的。10年前使用的教科书中,凡是关於战争的表述,必定是中国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开展的 英雄式的抗日军事作战。很少提及太平洋战争和联合国发挥的作用。针对原子弹轰炸在终结战争方面发挥的作用只是轻描淡写,将毛泽东号召对日军发起总攻击 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作为决胜因素。根据这种表述,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了无视中国权利和利益的国外帝国主义势力屈辱中国一个世纪的历史,使中国作为 世界主要国家的历史地位得到了恢复。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教科书在2002年进行了大幅修订。修订版的教科书逐渐增加了关於本国的表述,在有关战争时期的叙述上明显加强了爱国主义 倾向。旧版将焦点集中於国共内战,始终支持站在抵抗日本侵略的抗日战争最前线的共产党的主张。新版则强调了整个国家在抗日问题上的一体感,弱化了国共内战 的记述。关於南京大屠杀事件,由於当时的战斗是国民党主导展开的,不方便详述,所以在旧版中弱化了这个事件,而新版则拿出大量篇幅,活生生地描写了日军的 残暴行径。
过去长期使用的中国旧版教科书,始终坚守古典的马克思主义史学观,认为战争是资本主义危机的必然结果,并将战争描写成了苏联和中国的共产党拥护者领 导的反法西斯运动。修订版则强调了国家对外国侵略的抵抗运动,抹去了绝大部分关於冷战的记述。比如,2002年修订版在记述日本走向侵略中国的过程时,大 量引用了“田中奏摺”作为表明20世纪20年代後日本对亚洲抱有野心的证据。尽管这段时期日本确实对亚洲抱有侵略野心,但欧美和日本的近代史学研究认为 “田中奏摺”是一份假文件。
转载请注明:北纬40° » 被割裂的记忆:中美日三国教科书与亚洲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