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lf the truth is often a great lie.

郑永年:凡是用意识形态治理经济的,国家就发展不好

经济 sean 10854℃ 2评论

意识形态与中国经济动态

越来越多的人为中国的经济走向感到担忧了。以国有企业为核心的政府部门大量增加投资,但不仅不见经济效果,而且恶化经济环境。大量投资流向了房地产,在抬高房价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企业的成本,迫使很多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逃离一线城市。民营投资大减。民营企业原来已经占据中国经济的半壁江山,但现在出现逆转,民间资本以加速度流出国外。这当然不是一个好消息,因为在民间资本流走的同时,中国的中产阶级也随之减少。中产阶级所面临的巨大困境是最近的重大话题。

政府鼓励创业,也出台了大量优惠政策来配合,希望通过创业和技术革新来促成经济转型和提升发展质量。不过,诸多政策已经导致了大量的政策寻租行为,甚至公开地套取或者骗取政府基金;除此之外,看不到任何有形的结果。实际上,技术创新是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并非通过运动方式所能实现的。

西方唱衰中国经济已经有很长时间了。不过,西方一些人唱衰中国经济,只是看到中国经济的表象,对中国经济的实际情况并不了解。如果了解中国经济,不难看到,中国的经济基本面其实是非常好的,至少很少有国家可以和中国相比。中国已经经历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人力资源的质量也不是其它发展中国家所能相比的,例如中国每年培养出数以百万计的工程师。在以往的经济“三驾马车”即投资、消费和外贸中,只有外贸受国际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不可避免在下行,其它两方面的情况不是那么糟糕。国内仍然具有巨大的投资空间供进一步的投资,而社会消费更是在增加。

为什么会出现今天这样的经济情况呢?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如此令人担忧的局面?这里的因素当然有很多,但最重要的莫过于意识形态这个因素了。在中国的政治经济学构架内,在一定的情况下,政治因素甚至会比所有经济因素产生更大的作用。概括地说,今天的经济局面就是经济生活的意识形态化所造成的。

在当代政治家中,对意识形态对经济的影响,邓小平的理解最为深刻。(另一个是新加坡的李光耀先生,他曾经说过,每一个经济问题背后都有政治原因。)意识形态经常给经济政策造成巨大的困局。首先,意识形态,尤其是作为一种信仰的意识形态,往往是形而上学的,一旦要落实到具体的政策,就很难讲清楚,甚至完全讲不清楚。

邓小平足够坦诚,他在1992年南巡讲话中,承认意识形态说不清楚,这里指的是当时市场是资本主义的还是社会主义的讨论。所以,邓小平就把市场视为是一种没有意识形态的工具或者技术手段,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都可以使用的手段。实际上,大多数制度在其产生之时本来就不是意识形态,只是后来被意识形态化的。

意识形态很难指导经济政策

其次,意识形态很难作为经济政策的指导。从社会学科来说,这很容易理解。社会科学的理论是由一系列假设组成,所以哲学家卡尔波普强调,任何社会科学理论都是开放性的,需要以新的证据来证实或者推翻。在具体经济政策层面,这就要求人们实事求是,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意识形态,而不是削足适履,用意识形态去指导具体政策。

经验地说,也不难发现,凡是用意识形态治理经济的,国家就发展不好;凡是本着实事求是的,经济发展就健全。这在任何地方都适用,包括西方。西方工业革命之后,逐渐形成了阶级,今天的左、右派都有非常强烈的意识形态,表现在政治上基本上就是左右派之分;两派越来越分化,并反映到了经济政策上,两派不能达成任何共识,互相否决,造成了治理危机。

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层走出了意识形态争论的困局。之后的政策非常成功,中国经历了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竞相大发展的阶段,中国也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成为国际经济的有机部分。

但是,现在中国又再次走入了意识形态之争,有关方面不仅没有阻止得了意识形态的分化,而且更以不同方式推动着意识形态的争论。结果又如何呢?前些年中国在争论中国是否会陷入拉美式中等收入陷阱的问题,但如果就意识形态而言,中国早已经陷入拉美化,那就是左右分野越来越甚,极右和极左并存。这也可以理解,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极左必然会导致极右,极右也必然会导致极左。

拉美社会总是在极左民粹主义的统治和极右民粹主义的统治两者之间摇晃,永远走不出中等收入陷阱。套用李光耀先生的话来说就是,每一种经济现象背后必有政治原因。

转载请注明:北纬40° » 郑永年:凡是用意识形态治理经济的,国家就发展不好

喜欢 (4)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2)个小伙伴在吐槽
  1. 美国一样是用的意识形态对经济的
    匿名2016-09-08 11:48 回复
  2. 投资三四流大学可以让更多人去进修
    匿名2017-08-20 21:3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