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还处于初级阶段”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学者亚历桑德罗·阿尔杜伊诺2015年在一份安全政策报告中,曾经把目前中国保安公司的发展分成四大类。
第一类企业经营范围集中在中国国内,主要服务范畴是保护人身安全的企业,也就是我们通常理解的保镖业。第二类企业是在第一类企业基础上,对客户提供知识产权保护、武装押运等企业安全服务。第三类企业开始与外国同类企业展开合作,向海外的中国企业提供驻地安全保障,向保险机构提供国外风险评估和海外业务支持。
最后一类企业则是拥有较为成熟的海外安全服务背景的企业。它们往往成立时间相对较长,获得各方面专业人士支持,并与中国外交机构和大型国企保持一定的合作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学者的这种分类并不是静态的区分,而是体现了安保业发展演进的过程。第一类保镖企业在安保领域门槛较低,中国家电销售商国美还曾经试图涉足这一领域。而当安保业发展到第三个阶段,保安公司在业务扩大的过程中自然要与外国安保机构接轨,了解国际准则,提升自身在风险评估等“高级领域”的专业化能力。
第四类企业则无疑是中国安保行业目前发展的最高阶段。
不过据来新成介绍,“现在有能力切实在海外开展安保业务的中国保安公司还不多”,据他了解,总体规模目前还是个位数。这与中国企业走出国门的整体步伐和保护海外利益的需求量远远不匹配。
“整体来看,中国民营安保业‘出海’还处于初级阶段。”李伟表示。尽管如此,中国安保产业的发展已经引起了世界行业巨头的关注。美国“黑水”创始人、“佣兵之王”埃里克·普林斯就已把办公室搬到了北京,凭借在香港注册的先丰服务集团进入中国安保领域,面向中国企业提供海外服务。
走向全球呼唤专业化发展
当企业海外安全很大程度上不再或无法依靠东道国政府,人员和财产的保障就开始褪去“公共安全产品”光环,成为一种可供资本和人才发展壮大的产业。在经济相互依赖和人员全球化流动的今天,这种产业化的安保模式本身无可厚非。
中国远洋运输集团的货船在亚丁湾水域曾经多次遭遇海盗,有时要激战一小时才能等到护航编队赶到。尽管有击退海盗的经验,但中远明确提出要放弃“自救”,向专业机构求助。安全虽然是“刚需”,却也不应该交给非专业人员处理,以避免心理创伤等衍生伤害。
作为一种产业,就要遵守产业发展的规律,以专业化的模式运作。现阶段,“走出去”的中国民营保安公司拥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比如成员中都有优秀退役军警,包括公司创建者本人甚至也是退役军人。还有一些正在拓展海外业务的安保公司,也定期聘请专业的国际安保顾问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
然而不少专业人士认为,安保行业国际发展的专业性很强,新人接受几个月的培训远远不能胜任。即便不少企业模仿西方安保公司,大量招募退伍军人,仍要注重提升专业化水平。例如,参与国际安保的人员语言能否适应当地工作的需要?是否具有医疗救护、紧急疏散等专业化较强的工作要求?能否熟练使用西方安保企业广泛运用的无人机等新技术?是否了解不同地区对于安保企业使用枪械等武装的法律规定?
2011年“华信中安”开展海上武装护航业务,开创了中国武装保安为中国远洋船舶护航的新篇章,创造了中国航运史和中国保安史上的两个第一,成为国内唯一一家独立承揽武装护航业务的企业,迫使西方海上安保企业降低护航费用,为中国远洋公司节省了大量成本支出。
但在一定程度上,由于供需落差较大,不少中国国企在海外雇佣的还是较成熟的西方安保企业,如瑞士保全公司、阿联酋阿尔丹能源安保公司等。中国国际安保行业的从业人员建议,中国安保企业应形成合力,在学习西方成熟的安保规范基础上“抱团出海”,为中国企业提供规模化的安保服务。
转载请注明:北纬40° » 中国民营安保公司“出海”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