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lf the truth is often a great lie.

如果中国发展多弹头洲际导弹

军事 rock 11699℃ 0评论

对战略稳定性的影响

西方的传统军控理论认为配备MIRV技术的洲际弹道导弹可能从两方面影响战略稳定性。首先,多弹头导弹会大大提高己方的第一次核打击能力,这会增强敌方的威胁感,从而可能导致敌方率先发起先发制人的打击。同时,一枚MIRV导弹就装载多枚弹头,一定程度上也成为敌方第一次打击的诱人目标;如果己方认为其多弹头导弹正受到敌方第一次打击的威胁,那么其就会希望在遭到袭击前率先进行攻击。因此多弹头导弹的存在,客观上增加了危机中敌对双方互相发动先发制人打击的可能性。“如不首先使用就面临摧毁”的困境是MIRV洲际弹道导弹面临“危机稳定性”困扰的根源。

因此,中国MIRV导弹对战略稳定性的影响要取决于中国具体如何部署这些导弹(如果中国确实要部署此技术的话)。中国专家就此问题有不同看法,这或许意味着仍有进一步探讨未来最佳部署模式的空间。从可选择的方案来看,有些部署模式对战略稳定性的影响会相对较小,对中国的总体国防利益也更有好处。

对于中国潜在对手而言,最为显著的担忧是中国可能会通过部署MIRV而大量增加中国总的核弹头数量。但从具体层面上看,这种担忧并不必要。哈佛大学贝尔弗中心的张会博士曾表示,中国武器级裂变材料储备有限,这种估测目前代表了学界的基本共识。这意味着除非中国重新开始生产武器级裂变材料,否则无法大量建造更多的弹头。所以中国的核武库规模不会在未来大规模扩大。

从中国的核战略思想及宗旨来看,也并不一定需要为所有洲际导弹导弹都配备多弹头。一种可能的选项是不大规模地增加现有核弹头数目,而继续维持一个精干而数量相对较小的核武库,并在和平时期继续将弹头与导弹异地储存。在战时,由于中国的“不首先使用”原则,中国将在敌方的第一次打击后进行核反击。在敌方的第一次打击之后,中国可以给生存下来的导弹装上多弹头(而不是在战前就给所有导弹装上多弹头)进行反击。这样MIRV导弹会有效增加中国的核反击打击能力,而同时又不需要大量增加总的核弹头数量,为中国合理的核武器现代化项目减少不必要的国际政治干扰。

此外,由于中国开发MIRV能力的首要目的是应对潜在的导弹防御威胁,所以另一个可以考虑的选项是给每枚具有MIRV能力的导弹装载一枚真正的核弹头与多枚重型假弹头,而不是装载多枚真正的核弹头。这些假弹头的重量、形状以及其他物理特征都可以被制造成和真弹头一样。
诱饵、假弹头与干扰

与常见轻型假弹头相比,使用重型假弹头具有更多好处。俄罗斯、英国以及美国都部署了重量远轻于真弹头的假弹头。这些作为诱饵的假弹头更容易被识别出来,尤其是在弹头的大气再入阶段。由于大气层阻力,较轻的假弹头速度会急剧减慢,从而较容易将其与真弹头识别出来,增加了敌方反导系统成功拦截真弹头的几率。

上述国家之所以没有部署重型假弹头是因为这会占用导弹宝贵的有效负载能力,从而不能尽量多地携带真弹头。然而,由于中国并不打算大规模扩大其核反击规模,而是主要需要应对敌方的导弹防御对现有核反击能力的削弱,所以这不是中国需要主要关注的问题。通过MIRV技术在导弹上尽量多地搭载重型假弹头(而非尽量多地搭载真弹头),可以在较低成本的情况下造成敌方战略防御能力的饱和,有效增强中国的核反击能力,而且不需要大规模扩大核武库。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甚至可以公开其具体部署模式(真弹头和大量重型假弹头混合部署),这样并不损害国家安全利益,还可以进一步表明中国防御性的核战略本质,减少国外对中国可能大规模扩大核武库的不必要担忧。

中国如何处理和平时期及危机期间MIRV洲际弹道导弹的戒备状态也很重要。如果未来中国决定为其导弹配备多弹头,那么包括印度在内的部分国家可能会担心中国针对他们的第一次核打击能力会相应增加。目前外界认为中国在和平时期将核弹头与洲际弹道导弹分离并单独储存。如果中国继续这种政策并直接或间接地让外界知道中国的弹头是与MIRV导弹在和平时期是分离并单独储存的,那么这也许会有助于减少他国对中国会突然进行针对他们的第一次打击的不必要担忧。在和平时期将MIRV导弹处于较低的戒备状态并将弹头单独储存可以显示出中国无意进行突然性的无预警核打击。

在危机期间,从敌方的角度来看,中国多弹头导弹的威胁远大于单弹头导弹。如果中国将来选择部署MIRV技术,那么中国需要对危机期间调动MIRV导弹可能带来的危机管控风险有足够的认识。提高多弹头弹道的戒备级别并将弹头安装在导弹上,这个过程如果被敌方的侦查系统发现,其所传达出的危机升级信号远比提高单弹头导弹的戒备级别要更强烈。高戒备状态的MIRV导弹给敌方的威胁感更强、更紧迫,也更有可能会招致敌方先发制人的打击。因此,在危机期间提高多弹头导弹的戒备状态,不仅仅是展现了政治决心,其释放的军事信号也比以前更强,从而也更易被敌方过度解读或错误解读,引发敌方不必要的军事反应。中国决策者在考虑未来MIRV导弹发展前景时需要将上述风险都纳入考虑。

最后一项需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应为哪一种导弹配备多弹头能力。如果中国决定继续发展并部署MIRV技术,那么中国应该考虑哪种部署方式风险最小。最合理的方式是将MIRV技术部署在抗打击能力最强、生存力最强的发射系统上,这样最有助于维护战略稳定性。美国、俄罗斯、英国以及法国都将MIRV导弹部署在战略核潜艇的潜射导弹上,这种做法通常被认为不会降低战略稳定性,因为上述国家的战略核潜艇都有很强的生存能力,其隐蔽性和总体安全性优于井式洲际弹道导弹或战略轰炸机。但这种模式可能适用于中国,也可能不适用。中国战略核潜艇的发展时间较短,在减低噪音、提高隐蔽性和生存力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相比之下,短期内中国的机动陆基洲际弹道导弹的生存性能要优于战略核潜艇与井式洲际弹道导弹。

因此,中国决策者在决定将MIRV技术部署到哪种导弹系统上时需要进行权衡。例如,井式洲际弹道导弹抗毁能力较弱,但可以装载更重的负荷,也就是可以装载更多弹头。另一方面,机动陆基洲际弹道导弹对于重量限制更为敏感,承载量越大其机动与总体生存能力就越弱。

总而言之,中国发展或者部署MIRV技术的根本目标应该是增强中国核威慑力的可信度,同时维护甚至提高核大国间的战略稳定性。假设中国未来需要部署MIRV技术,那么中国的决策者则应该首先考虑那些可以增强威慑力与战略稳定性的部署模式,而避免那些可能对此两方面带来危害的政策选择。

文/赵通, 龙大卫 (David Logan) 《原子科学家公报》

转载请注明:北纬40° » 如果中国发展多弹头洲际导弹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