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初,来自俄政府对外军事技术合作部门的官员向国际传真军事社(Interfax-AVN)表示,中俄仍在谈判苏-35采购事宜,合同可能会在2014年签订,数量仍是预先谈好的24架。他提到,中方不想采购已在俄罗斯量产的版本,而是订制化的改进型,这需要额外的配合工作,所以签约的最终时间仍不确定。这位官员进一步强调,合同无论如何都会签订,因为出售苏-35给中国的政治决策已经做出了。除了出口飞机,俄罗斯也准备在中国成立苏-35的后勤与维修中心,由俄罗斯原厂协助建设,但由中方负责运营。
对“出口轮廓”的误读
2014年2月初,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防务展上,俄联邦军事技术合作局官员表示,“中俄仍就苏-35交易项目进行谈判,谈判胶着的原因是中国要求更改飞机的‘出口轮廓’(也称“技术轮廓”),而俄方不打算显著更改飞机,只愿意做最小程度的订制化修改。”
当时许多中文媒体将这里的“轮廓”解读为“中国要求改变苏-35的外形”,这在逻辑上就不通,苏-35是新发展的飞机,为什么会要求更改新设计的飞机外形?对苏-27这种气动设计相当优异的飞机来说,如果有什么性能是要靠外形去改变,只能是超音速巡航以及隐形能力,但这一改下去不如干脆投资俄罗斯第五代歼击机——T-50得了。
事实上,原文报道中所谓的“轮廓”(Oblique),字面翻译确有“外形”之意,但它有更广义的含义。原文所说的“出口轮廓”其实可以理解为外销方案,例如是单纯卖飞机还是包括后勤组件、人事培训费用、备份零件以及如何付款等,可以说应当算是贸易方针。如果是“技术轮廓”,还可以单指该机使用机械式扫描雷达还是相控阵雷达、要用俄制还是中国国产敌我识别器(IFF)、发动机寿命要求是多少等,这些都与外形没有直接关系。此外,如果真要讲飞机的具体外形,有“形状”、“气动布局”等词可用。
根据其他间接报道,可以判断中俄双方在外销战机上可能卡在要伴随搭配多少台117S涡扇发动机。为了作为后勤备料,歼击机本来就需要备份发动机,但如果备份太多,俄方自然担心是否被转用到中国国产战机上,所以备份数量的拿捏就非常重要。在“技术轮廓”方面,中国可能要求集成国产设备,以便与现役机群最大程度地融合,这可能包括国产通信、敌我识别系统、数据链、武器系统等。对俄方来说,集成这些设备就需要额外的资金与时间,那价格当然就与直接出口已经试验好的自用版苏-35S歼击机不同。
中俄军技合作趋势难改
新一波的“苏-35新闻热”,在去年5月20日俄总统普京访华时再度升温。当时,俄总统助理尤里·乌沙科夫表示,普京此行带来“传奇性的协议书”,包括43项协议,其中30项预计会签约。这些协议内容主要用于“扩展双边技术合作潜力”,其中重点是两个大计划。
首先是宽体大型客机计划,它能与波音、空客展开竞争,中国自己就需要1000架,俄罗斯自己也会买。如果谈成,双方会成立联合公司来经营。第二是重型直升机,本来俄罗斯建议中国直接采购米-26,但中国没有接受,因此按照中方的需求,将在米-26的基础上改出一种载重15吨的重型直升机,未来该机生产线甚至要放在中国。俄方认为,虽然过去中国有仿制俄罗斯系统的记录,但现在通过联合研发计划,在联合计划的基础上输出一系列的技术将比较容易控制。这次访问期间,据《莫斯科共青团员报》报道,中俄已达成苏-35歼击机的采购细节,数量是24架,并且每架飞机附加3台备用发动机。
普京访华结束后的5月29日,据凤凰卫视报道,俄罗斯联合航空制造集团公司总裁米哈伊尔·波戈相证实中俄苏-35谈判已告尾声,将在6月军方高层将领访俄期间签订“不可思议的军火大单”,包括苏-35歼击机、S-400防空系统以及未知型号的反舰导弹,中国将以15亿美元采购24架苏-35。对于这篇报道,俄罗斯媒体予以密集引述。然而,次日美国《防务新闻》周刊援引OAK通信部门经理马克希姆·苏斯索耶夫的话说,波戈相否认做出上述评论。
有趣的是,这两篇报道都没有一手权威信源,俄罗斯媒体也是引述大陆网络媒体的报道,至于OAK官员出面否认一事也未见本地报道,苏斯索耶夫本人的推特上也没有发布。
但在去年5月下旬举行的柏林航展期间,俄罗斯代表团对外表示,“中国如果采购苏-35,将需要配备117S发动机。我们已经开始量产这种发动机,必要的时候出口给中国是没有问题的。”这里似乎又传递出“谈判近尾声”的味道。6月28日,时任OAK军用航空部门主任的前空军司令V·米哈伊洛夫称,中俄将很快签订苏-35S的交易合同。
11月珠海航展期间,俄罗斯军工综合体新闻网发表评论文章称,中国第五代歼击机歼-31在珠海航展的首次亮相几乎不被关注。航空专家认为,中国这款新型战机原来并不是技术理念长期演化的成果,而是巧妙借鉴他人创意的产物,其中一部分还是通过非法途径得到的。文章认为,相比之下,俄可能对华供应最新型苏 -35的谈判引发的话题较多。向中国出口苏-35歼击机的合同,能为俄罗斯国防工业至少带来20亿美元的资金。
2005年以后,中俄军技合作一度回归低潮,又因“山寨问题”发生争执,然而自2012年开始,双边关系明显改善。俄罗斯内部渐渐摒弃“中国在技术上永远是小老弟”的传统观念,开始将中国视为伙伴,也有了更成熟的财务观念,认识到“出口换现金,研发新技术,继续保持领先”的好处。随着乌克兰危机升级,俄罗斯更加需要中国的支持,于是克里姆林宫做出同意出口包括苏-35歼击机、S-400防空系统等国宝级武器系统的决定,同时双方建立密切的政府间合作机制,让中俄军技合作成为难以更改的趋势。
文/秦鸥 本文刊载于《凤凰周刊》2015年第4期 总第533期
转载请注明:北纬40° » 苏-35S对华出口又有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