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lf the truth is often a great lie.

为什么一战会出现“圣诞停火”?

军事 alvin 7711℃ 1评论

维持合作

与形成合作同样困难的,是维持。如果对方背叛了怎么办?如果换防了又怎么办?

预防背叛的方式不难,只需向对方传达一个信息:你若背叛,我必回击。这种信息的传达可以是靠威慑性打击:比如德军狙击手会瞄准附近房屋的墙壁,一枪连一枪直到打穿为止,表明我不打你不是因为打不到。也可以是在背叛发生后毫不留情地惩罚——按照一位英国士兵的总结,德国人的标准是“我们打死一个,他们回敬仨”。所幸,主动破坏停战的一方往往自知“理亏”而不再反反击,子弹和炮弹也不总会命中目标,所以通常能阻止冤冤相报。

换防问题也容易解决——一个营每隔八天会和后面的营换防,只需要简单的交待。“德国佬不是坏家伙,你不打搅他,他就不打搅你。 ”

另一个不利因素是炮兵,因为他们通常不是反击的受害者。这时就需要步兵和炮兵前线观察员维持好关系。步兵往往会和新来的观察员打招呼:“希望你别来惹麻烦。”对此最佳的回答是,“除非你想惹。” 当然有些时候不在场的炮兵也会成为替罪羊——在一个例子里,一支英国部队正在和一支来自萨克逊的德国部队对峙,突然落下来一发炮弹,双方都趴了下来。正当英国人开始咒骂德国佬的时候,一位德国士兵爬了上来,大声喊道:“我们对此感到非常抱歉,我们希望没有人受伤,这不是我们的错,是那群该死的普鲁士炮兵。”

这些因素综合作用产生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仪式性炮击。战线的很多地方,炮弹何时落下、打在哪里、会落几发,都成了固定的仪式;段子里说的“一三五布雷,二四六扫雷”在这里成了真事。英国人可以在不明就里的参谋面前假装冒着炮火转移,其实他知道没等冲过去炮击就会停止;而德国人则说英国人的“晚间炮击”准时得可以拿来对表。

合作的瓦解

无论是英军法军还是德军,都相信突破是唯一的胜利之途,没有任何一方的高层希望这样的停火维持下去。对于公然喊话和举旗,几个军法审判就能解决问题。需要发动大规模战役时,可以命令士兵离开战壕。但是,一个军官要怎么判断你手下的士兵开枪的时候有没有瞄准对方的脑袋?怎么知道前线送来的敌方铁丝网是他们执行了巡逻的证明,还是他们早就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的储备?

最后“解决”问题的办法,艾克斯罗德指出,是小突袭(raid)。其实这一开始只是英国人在向法国人证明自己没有吃白饭,同时“振奋军心”。这种突击规模一般在几十人到一两百人,目的是攻入对方战壕、杀死或俘虏对方士兵。战时宣传这样的战术对敌方造成的伤亡更大,并且能恢复我方斗志。至于它的实际成效如何、战损比如何,至今依然争议不休。

但是,这套体系出现了一个意外的后果。成功的突袭会有俘虏,失败的突袭会有伤亡,这让前线士兵完全无法伪装一场突袭,也没有办法与敌人合作。成百上千的突袭彻底瓦解了双方的信任——因为命令来自于上级而不由营级士兵自己决定,完全没办法建立合作-威慑-报复体系。突袭者不知道报复会何时来临,被突袭者也不知道这是孤立事件还是一连串突袭的开端。整个系统乱了套,于是自行瓦解。正如历史上常见的一样,上级达成了他们的目标,却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至此堑壕停火完成了整个周期:从局部的、偶发的友善行为(雨天停战,饭点休息,节日欢庆等等),发展到完整的、固定程序的、可预测的互惠,最终以外力干预,个体失去自由、无法为行为负责,合作瓦解为结局。这和计算机模型里的合作演化还有自然界的合作演化都异曲同工——不同的是,这里所依赖的不是突变,而是双方主动的理性判断。和传统战争里短时间遭遇战不同,战壕里的漫漫长夜,足够思考。

童话还是现实?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圣诞停火事件一般被看做是人性中难得的闪光点,而它的后续一般人们不怎么提起,就算说到了也是用“战争毁灭人性”来解释。然而博弈论提供了另一种视角:停火的真正来源可能并不是“善良”、“和平”、“绅士精神”这样虚无缥缈难以定义的“人类天性”,而是可以用明确的利弊分析解释的;最终导致停火瓦解的也不是因为战争以某种不可捉摸的方式打败了人性的优点、激发了人性的弱点,而只是环境变了,利弊也随之而变。

这是对人的悲观看法吗?我并不这么认为。从古至今,人性一直是一个筐,人们把各种故事都归于人性,可是从来都没有人知道人性究竟是什么,拿出的人性假说也全都没有充分的证据。没有人希望世间充满战争和杀戮,大家都在讴歌人性的亮点,但若从历史上看,这些讴歌好像没有什么作用。如果我们热爱和平,我们必须知道人类为何诉诸暴力;如果我们渴望合作,我们必须知道人类为何选择背叛;我们需要知道人性是什么,有哪些成分,如何发挥作用,受什么条件影响。也许济慈说得对,当牛顿把阳光分解成七色之后,彩虹的神秘感就消失了;但是如果不去分析这个世界,我们就没有青霉素,没有电灯,没有天花疫苗,没有计算机,没有GPS。童话是人类的摇篮,可我们不能永远停留在摇篮里。

当然,分析世界的任务,只需要很少的一部分人来负担。现在这个故事的两种讲法你都已知晓,你愿意记住哪一种,愿意用哪一种世界观来看这个世界,选择权在你的手里了。

文章来源:四月网

转载请注明:北纬40° » 为什么一战会出现“圣诞停火”?

喜欢 (2)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1)个小伙伴在吐槽
  1. 所谓模型过于简化看似逻辑自洽于现实却无解释力
    匿名2015-01-02 14:5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