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lf the truth is often a great lie.

“帝国”归来:俄罗斯与西方对抗的历史情愫

军事 rock 9575℃ 0评论

谁加冕“沙皇”?

正如马加尔沙克的叙述所显示的,斯大林在自己的时代是“沙皇”的理想人选。苏联的工业化在斯大林时代迅速实现,让这个国家在西方面前扬眉吐气,更让它在二战中扩张了领土,成为世界的拯救国之一,成为两极之一。这些让斯大林当仁不让地成为了俄罗斯人心理上的“沙皇”,哪怕他曾残酷地搞了大清洗。

因为俄罗斯人衡量沙皇的标准就是那个“救世”的弥赛亚。

此后历任领导人没有了这样的资格。在精神世界里推倒了斯大林神像的赫鲁晓夫未能做出超越斯大林的功绩,只能被唾弃;勃列日涅夫病怏怏的模样只招来了大批讽刺他的政治笑话;总书记生涯短命的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什么都没来得及做;苏联累积几十年的政治弊端爆发后的恶果则由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一直承受着,多少有些无辜,做“沙皇”是绝无可能的。

但“救世”的历史重担由普京扛了起来。他之于俄罗斯的历史功绩,是在俄罗斯民族由于苏联体制几十年的束缚导致的一次大崩溃后帮助它实现了国家稳定,并且让国家单纯依靠能源的经济模式变得富裕,而且这种富裕加上苏联残存的硬实力体现在了地缘和外交上,让俄罗斯重拾大国形象,甚至有能力开疆拓土。

对于俄罗斯人来说,同历任前任相比,普京这番功绩几乎仅次于斯大林。他在俄罗斯人的精神世界中已经加冕为“沙皇”。如果说一定要从普京当政将近15年的时间里找到那个“加冕”的时间点,那么我会选乌克兰危机中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那个时刻。因为对于沙皇的要求就是让俄罗斯卓越于世界民族的救世使命,从这个角度讲,俄罗斯在苏联解体丧失大片土地之后的首次开疆拓土自是这一使命的最好体现。

只有这样才能解释普京支持率在吞并克里米亚之后的急剧飙升及民众对其表现出的爱戴、崇敬。

当然,如果困窘一直持续,这种支持也会到头的。1914年一战爆发时,俄国民众何尝没有像今日一样满怀爱国热情地去支持沙皇,但一年以后不满于生活困窘的民众就走向了沙皇的对立面。

但这种“沙皇情结”仍是一以贯之、根深蒂固的。盘点俄罗斯的历史,可以发现,民族、国家、沙皇三位一体的观念根深蒂固地贯穿于所有俄罗斯历史阶段。这个民族未曾经历宗教改革,其经历的启蒙运动是由叶卡捷琳娜二世控制的,其经历的科学革命是由从彼得一世到苏维埃政权控制的。

无论是启蒙运动还是科学革命,在这个国家都不曾有像西方一样的历史性影响。如果说在西方这两种运动让人们摆脱了道德枷锁、摆脱了蒙昧,那么在俄罗斯这里,这些效果都没有充分体现。更何况作为这一切基础的宗教革命在俄罗斯从未出现,这个国家仍不是一个充分的世俗国家,东正教在这里不仅仅是个人信仰那么简单。

所有这些都解释了为何俄民众直至今日都在寻找那个可以在心理上加冕为“沙皇”的人,为什么在诸多事情的处理上都远离理性。

文/方亮,《中国经营报》

转载请注明:北纬40° » “帝国”归来:俄罗斯与西方对抗的历史情愫

喜欢 (1)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