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lf the truth is often a great lie.

大国权力竞争如何引发了技术革命

科技 sean 42725℃ 1评论

四、霸权的挑战者及其技术变迁:苏联与日本

在“二战”结束以后,苏联和日本技术进步的轨迹也开始出现变化。苏联是挑战国技术变迁的“典型案例”。苏联幅员辽阔,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其意识形态、发展模式和美国存在显著差异。日本国土面积狭小,战后融入美国主导的世界经济秩序,成了“贸易国家”,对外有日美安保条约约束,对内有和平宪法限制。因此,日本最不可能在军事技术上进行重大变迁,是“最不可能案例(the least likely case)”。但是,当日本崛起冲击美国经济霸权的时候,日本也感到安全压力,并促成了技术进步方向的改变。

(一)美苏竞争与苏联技术变迁

“二战”结束后,就挑战国苏联而言,为服务于国家安全的需要,苏联政府大规模主导了苏联的技术变迁,其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苏联对军事科研的投入显著增加,军事技术的成果也相当丰硕。“二战”结束后,尤其是1955年以后,技术进步日益被放在苏联政府议事日程的优先位置。苏联通过经济和社会资源的重新配置(在西方世界看来,是属于扭曲性的配置),开始了一系列科学技术的建设。而这些科技建设很大程度上服务于其军事能力。苏联成功地模仿了西方大国几乎所有领域的军事技术,包括坦克、飞机、原子能以及火箭。苏联的研发长期集中于国防工业领域,以军事技术为主。

这一时期的苏联军事科研几乎涵盖了当时所有的武器。最开始,苏联技术进步的目标是打破美国对核武器的垄断。到了20世纪50年代苏联成功研制出核武器以后,苏联又展开了一系列对国家安全至关重要的技术研发与改进,包括导弹、喷气式飞机以及雷达。这些举措反映了苏联决心在关键性的、战略性的技术领域掌握自主的技术能力。苏联把军事研发视为非常紧迫的工作,试图防止美国在重大军事技术上取得主导地位,而且如果有可能的话,苏联还力图在一些技术领域获得优势。在20世纪50年代,苏联技术发明年均增长率是40年代的三倍;1958—1961年,技术发明年均增长率为11.7%,是40年代的五倍。到20世纪50年代后期,赫鲁晓夫进一步提升了苏联空间研究和导弹计划的优先地位。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史普尼克(Sputnik)”,它在空间技术上的领先地位使得苏联的信心膨胀。此后,苏联进行了世界首次太空载人飞行,尤里·加加林(Yuri Gagarin)成为人类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宇航员。苏联的这些重大技术成就离不开当时巨大的政府投入。

其次,当时苏联在军用技术领域的业绩显著高于民用技术,重工业发展优先于轻工业。苏联的技术进步存在显著的二元格局:军事工业采用大量高端技术;民用工业却由低端技术构成。这是因为,当安全压力更为紧迫的时候,苏联政府较少关注民用技术和普通消费者的需求。同时,出于安全需要的考虑,苏联政府严格限制将军用技术运用到民用技术。因此,先进的国防技术外溢到民用技术的情形非常有限。

苏联技术的二元格局也体现在苏联的工业发展中。当时,苏联强调重化工业优先发展,体现民生需要的轻工业发展水平却极端低下。苏联选择这样的发展道路很大程度上来自对国际安全形势的判断。苏联极度强调要保持对西方军事技术的赶超,起码是平衡。而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发展对技术自主性和国防安全的意义更为直接。因此,苏联政府不得不为其庞大的重化工业埋单,这也反映了一个挑战国在迅速崛起时,容易出现军事技术压倒民用技术的情况。

再次,苏联研发的领域变得更为全面。美苏此时的研究都力图涵盖尽可能多的科学和技术领域。安全考虑驱使苏联拒绝国际技术分工,而专注于全面的技术发展。有研究发现,美苏两国均有大量的、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分布于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他们打破国际技术的市场分工,研发活动相互重叠,研究方法有所异同,得出的结论可能互补或者截然相反。换句话说,两国科研与技术人员在从事高水平重复劳动。当时苏联的研究几乎涵盖了所有的科技领域。

最明显的案例就是苏联研发的个人电脑。当时,美国已经研究出了先进的个人电脑,这些个人电脑在很多非共产主义国家的零售商店都可以买到。由于美国在计算机技术上拥有绝对优势,出于经济上的考虑,很多国家在研发计算机系统时,都力图与美国主导的系统兼容。但是苏联却耗费了大量的资源来开发苏式电脑。尽管苏式电脑比当时美国的前沿技术落后了两代,但是苏联对此乐此不疲。出于安全考虑,苏联选择了完全不同的技术路线,有意和美国主导的计算机技术路线保持距离。这笔经济账看来不划算,而背后更多是政治账。

此外,苏联还建立了一系列的科学技术机构以支持技术发展。尤其是1955年以后,这一趋势变得更为明显。中型机械制造部负责核武器的研发;通用机械制造部负责战略导弹的研发;航空工业部负责飞机及其零部件的研发。美国在同一时期,也设立了类似的机构。这些机构有力促进了高端技术的投资和采购。和研发相关的各个政府部门都有具体分工,所负责的领域往往也与国家安全息息相关。

概言之,尽管苏联的军用技术进步明显,民用技术相对乏善可陈,我们仍可以看到:在美苏权力转移时期,苏联取得了巨大的技术进步。苏联的几次重大技术成就属于人类首次:如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载人飞船等。这些巨大的技术成就是在苏联经济远远落后于美国的条件下取得的。苏联代表了世界政治挑战国的“典型案例”,在权力转移时期,挑战国会集中力量投资于与国防相关的技术,以确保技术自主性,更为国际权力竞争服务。

(二)美日竞争与日本技术变迁

“二战”后,尤其是20世纪70—80年代,日本迅速崛起,开始在经济上撼动美国的霸权地位。按多重维度来看,日本应该是最不可能将技术转向军事领域的国家。在国际上,日本有美日安保条约掣肘;美日两国需要共同抗衡苏联的威胁;日本还严重依赖美国市场。在国内,日本又受和平宪法约束;加之日本国土面积狭小,缺乏支撑世界霸权的条件。此外,战后日本的经济增长长期受益于技术引进以及民用技术的发展。因此,经济上崛起的日本,最不可能将技术转向军事领域,它应该算“最不可能案例(the least likely case)”。

然而,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加强了对技术自主性的诉求,崛起的日本不得不面临领导国美国的处处掣肘。美国开始对日本实施技术出口控制,并在国际贸易领域打压日本,日本的不安全感显著增强。日本政府也开始强调自主创新,以克服美国的技术封锁。日本的技术进步方向逐渐调整,开始强调技术自主性、技术的覆盖面以及技术需要服务于国家安全。

首先,日本加强了对基础科学的研究。战后几十年来,日本的科研主要围绕应用研究展开。随着日本的崛起,安全形势的变迁,日本政府开始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以确保技术自主性,并克服技术进步的瓶颈。日本政界、学界以及产业界普遍认识到:日本已经走到了需要加强基础研究的时候。日本机械工业联盟与国际航空发展基金的报告指出,“毋庸置疑,为了确保在国际社会中的稳定地位,我们需要发展高端的产业技术以引导世界。为发展高端技术,我们必须激起技术革新的意愿,再度加强并培育开发技术的能力”。日本政府在一份名为“七十年代的国际贸易与产业政策(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dustry Policies for the 1970′s)”的报告中表明:日本计划将知识密集型的产业(knowledge-intensive in-dustry)作为优先发展的重点。报告敦促日本集中力量发展研发密集型的产品以及高附加值的产业,比如计算机、飞机、核能设备以及特殊金属等,并发展精加工制造与组装技术,如电信设备、商务机、污染监控器材等。

日本转变技术政策固然有经济考虑,同时也反映了日本对变化中的国际形势重新评估的结果。“日本产业界和官员不断强调日本和美国的技术差距,以此为理由来呼吁政府为科学技术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一批企业家指出:日本需要发展自主的国防技术,以摆脱美国的技术封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的基础研究得到了很大的提升。198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的报告表明,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基础研究经费扩充了两倍。
其次,日本的研发范围也在拓宽。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日本开始研发机器人、半导体芯片、微电子、计算机辅助制造以及高级材料、超导器材、激光以及光纤等技术。日本研制的芯片是日本政府资助的“超大规模集成计划”的产物。这项计划有两个政府部门以及五家大型电子公司加盟。日本政府通过大规模的协调来促成重大技术突破。

再次,日本还加强了军事技术的研究。有研究指出:日本技术转型的原因是出于经济考虑,因为日本已经走到了国际技术的前端,不得不加大自身的基础研究。但是,日本当时的研发不仅是经济研发,日本也开始追求军事技术上的自主性。

由于美国越来越不愿意出售技术给日本,引发了日本调整技术政策的意愿。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和末期,日本国内出现了强有力的声音,要求加强日本国防。日本政府日益感到问题的紧迫性。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的国防预算稳步上升。在1977年,日本的军费预算达到61亿美元,占世界的第九位;而十年以后,这一数字攀升到254亿美元,占世界的第六位。十年间,日本的军费扩充了四倍,而在这段时期,只有日本如此大规模地扩大军费开支。

具体到国防技术领域,日本更是业绩显著。自1976年以来,日本的很多武器技术有了很大的改进,而日本的国防研发经费也显著增长。1978—1983年这五年间,日本的国防研发经费增长了180%,与国防研发相关的国防武器生产的年增长率为7%—11%。日本还试图摆脱对美国武器的依赖,开始研发自己的武器。在20世纪70年代,在日本防卫厅、自卫队以及通产省官员的推动下,日本开始研发国产战斗机。这与三十年后,中国开始重新研发制造国产大飞机是惊人的相似。日本国产武器的供给从1950年的39.6%增加到了1982年的8.6%。1981—1900年十年间,日本国内的武器生产总共增长了220%,这个速度远远快于日本的经济发展速度。日本开始把握与安全息息相关的国防技术和产品的主导权,提高自给率。通过努力,日本船只的自己率达到了100%;军用飞机的自给率为90%;弹药的自给率为87%;枪支的自给率为83%。

随着日本的崛起,日本的技术模式开始转型:日本从技术依赖的技术进步模式转向大而全的技术进步模式,日本加强了基础研究,有意摆脱对领导国美国的技术依赖。在政府的资助下,日本的技术研发的覆盖面大大拓宽。由于“日本想要跻身政治大国的前列,而要获得这个地位,一个国家必须拥有自己的技术”。日本政府也开始积极支持对军事技术的研发,以保障军事技术的自主性。随着日本崛起,美日竞争加剧,国际安全压力日益影响了日本技术进步的轨迹。

转载请注明:北纬40° » 大国权力竞争如何引发了技术革命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1)个小伙伴在吐槽
  1. 投资强度只是一方面,技术跃迁本身也有波动
    匿名2018-09-29 08:5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