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lf the truth is often a great lie.

“长城—天山”商路与近代中国国家建构的东西轴线

文化 alvin 20137℃ 3评论

历史似乎开了一个玩笑,在“民族主义”思维下,我们长期重沿海而轻“内亚”。把“边疆”问题同质化——这是作为海国“民族主义”影响的产物,带有浓厚的汉人民族主义的色彩,对于国家建设,有其积极正面的意义。在这一视角下,“长城—天山”作为一个民族国家建构中的“陆疆”问题,“替换”了原先帝国时期处理长城南北关系(蒙汉关系、俄国与中国的关系)这一问题——“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卫京师”。在这种语境下,南北关系——游牧与农业定居民的关系,无论是满、汉还是蒙古建立的王朝,谁是中国“正统”的问题不再凸显。而东西方向的“海疆”和“陆疆”问题成为“中国”——民族国家建构的重大问题,“中国”从而被民族主义话语所取代。另一方面,清朝虽然是按照帝国的治理方式解决“陆疆”问题,并作出了很大的努力,特别是晚清新疆建省,体现出浓厚的“国家建构”色彩,但是在前者的思考方式下,把清朝处理这一问题的意义和贡献显然淡化了。

通过借助拉铁摩尔讨论经济区与战略区的关系,我们重新发现了帝国时期整合疆域的努力。特别是清代“长城—天山”商路的兴衰,已经成为新的国家命脉——东西轴线走向的“晴雨表”。清朝在统合天山南北与长城内外、长江南北中作出的贡献,是部分实现了区域关系的统合——是帝国时代“国家一体化”进程的重要标志。至辛亥革命爆发,清帝国覆亡,它在中国西部遗留的一大政治遗产是天山北路的伊犁、迪化等城市和成片开发的农业区,以及定居的数十万的汉、回、维吾尔等各族居民。此外,还留下一个“新疆行省”体制——这是清朝处理俄国与内亚关系的另一个重大政治遗产。同时,正如拉铁摩尔观察“中国性”时说,“从黄河中心区域转向大草原,我们发现,从历史上看,社会分化变异的过程适应了不同的地理环境。从同一地区转向南部、西南部和东南部,我们发现的是同化和升华的过程。我们的确也发现社会和文化特性的历史持久性,但主要趋势是一个越来越大的中国的成长。”(47)自18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就面临着一个新的情况,就是将天山南北的战略区从空间与华北、江南的核心区连为一体,整合成一个完整的“大中国”。晚清的新疆建省,也是“中国化”的一个缩影。这两次整合过程,是在清朝的统治下完成的。清朝动员了大江南北、长城南北、天山南北甚至东北满洲的各族人民共同参与到其中。这一区域整合过程大大超越了清朝自身的满洲族群意识,而且也超越了不同族群的民族意识,体现了一种自觉的“国家建构”,促成了“中国”意识的生成。“清”与“中国”已经成为乾嘉时期文献中并行的称呼(48)。当然,清朝在这统合过程中,确实也采取了差异化民族政策,强化满族的统治权力,也有造成民族隔阂的一面,这是客观的事实。总体而言,清朝统合战略区与经济区既继承了汉唐盛世经营西域的经验,同时,还超越了汉唐在巩固内陆疆域方面的成就。

五、结语

正如开篇当中冀朝鼎所思:“(中国)不像现代国家那样是用经济纽带联结成的整体,而是通过控制基本经济区的办法,用军事与官僚的统治组合而成的国家。”这一“国家性”实际是来自于空间建构。因此,或可指出,“长城—天山”商路是中国近代“国家性”变化的一个重要方向,经济区与战略区的统合主要是依靠政治与经济的双重力量,使得清朝已经具有某种近代“国家建构”的面向。如果说今天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从空间上与“长城—天山”商路有巨大的重合,那么,某种意义上仍然含有继续从空间上整合。内地(经济区)和边疆(战略区)的意义,仿佛依稀可以看到“长城—天山”商路的骆驼客和各种商贩奔走的身影。同时,“一带一路”建设也超越了民族国家的边界,与邻为善,与邻为伴,以良好的外部环境,促使边疆(战略区)转化为核心区,这也是当今中国现代国家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

笔者赞同一些学者提出“空间”的意义长久被淹没在同质化的民族主义叙事当中,今天恢复空间和区域的视角,突破单线的民族主义叙事(49),必须兼顾来自海洋与内陆板块的双向“国家建构”的历史过程,这对中国现代国家建设的自身经验的发掘,具有某种积极意义。

文/黄达远 原载于《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6):1-10

注释:

①(33)冀朝鼎著,朱诗鳌译:《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8-10页。

②鲁西奇:《中国历史的命脉在哪里?》,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276150.

③⑤⑧⑨(35)[美]拉铁摩尔著,唐晓峰译:《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8、28、26、37-38、127页。

④⑥(12)(20)(21)(47)[美]拉铁摩尔著,牛昢昢译:《针对中国历史地理问题的一个亚洲内陆研究法》,收入张世明等主编:《空间、法律与学术话语:西方边疆理论经典文献》,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第406、405、405、401、407、402页。

⑦姚大力:《全凭活法炼暗香:读〈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未刊稿),2014年《边疆热点地区城市民族关系发展态势与对策研究》上海项目会议论文。

⑩(11)(13)(14)(39)(40)[美]拉铁摩尔著,牛昢昢译:《历史的疆域》,收入张世明等主编:《空间、法律与学术话语:西方边疆理论经典文献》,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第353、354、364、365、356、354页。

(15)(唐)《皮日休文集》卷一《汴河铭》,四库丛刊景明本。

(16)王明德:《从黄河时代到运河时代:中国古都的变迁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8年版。

(17)(18)[美]拉铁摩尔著、田嘉绩译:《亚洲腹地之商路》,收入魏长洪、何汉民编:《外国探险家西域游记》,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4年版,第134、124页。

(19)黄达远:《在古道上发现历史:拉铁摩尔的新疆史观述评》,《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

(22)齐清顺:《清代新疆的协饷供应和财政危机》,《新疆社会科学》,1987年第3期。

(23)范金民:《清代江南与新疆官方丝绸贸易的数量、品种和色彩诸问题》,《西北民族研究》,1989年第1期。

(24)(25)钟广生等编纂:《新疆志稿》,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版,第127-128、147页。

(26)[法]傅雷:《热河环境史:华北农业之扩张》,载《法国汉学》(人居环境建设史专号第九辑),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49页。

(27)(清)纪昀:《乌鲁木齐杂记》,收入《小方壶舆地丛钞》。

(28)潘志平、耶斯尔:《西域新疆的战略地位:地缘政治的视角》,《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3年第3期。

(29)(清)椿园:《西域闻见录》卷一《新疆纪略》(上),清照堂丛书本。

(30)(清)布彦泰:《新疆奏稿》之《请试行商税裕经费摺》,《西北史地文献丛书二编》16册,第198页。

(31)(清)王树楠等编:《新疆图志》第5册,台北:台湾文海出版社影印本,第2985页。

(32)(清)林则徐:《畿辅水利议叙略》,《皇朝经世文续编》卷一百十四《工政十一直隶水利》。

(34)[英]包罗杰著:《阿古柏伯克传》,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275页。

(36)袁剑:《拉铁摩尔在北京看到了什么》,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246286.

(37)黄达远:《十八世纪中叶以降的内亚地缘政治与国家建构》,《学术月刊》,2014年第8期。

(38)鲁西奇:《中国历史上的核心区:分析与理路》,《厦门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41)[日]杉山正明著,周俊宇译:《忽必烈的挑战:蒙古帝国和世界历史的大转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136页。

(42)《左文襄公文集》《书牍》卷二十。

(43)《左文襄公文集》《奏稿》卷五零。

(44)(清)李云麟:《西陲事略》,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版。

(45)姚大力:《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与国家认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75页。

(46)王瑞成:《从〈海国图志〉看“海国”与“中国”概念的生成》,《社会科学战线》,2013年第2期。

(48)(清)徐松著,朱玉麒整理:《西域水道记》(外二种),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22-323页。

(49)黄达远:《多维视野下的西域——以1759-1864年的天山史为例》,《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6期。

转载请注明:北纬40° » “长城—天山”商路与近代中国国家建构的东西轴线

喜欢 (13)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3)个小伙伴在吐槽
  1. 一带一路要面对俄国的反弹
    匿名2016-09-28 21:41 回复
    • 还有印度
      匿名2016-10-04 16:05 回复
      • 还有lv教
        匿名2016-10-04 16:3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