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lf the truth is often a great lie.

中国外交亟需塑造核心价值观,对他国暴政的容忍无助于改善自身的形象和声誉

文化 sean 11050℃ 0评论

二、如何塑造中国外交的核心价值观?

也许有人会说,中国外交一直就有其自身的核心价值观,比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发展道路、合作共赢理念、正确义利观。中国在过去60多年里提出了不少外交理念和原则,特别是21世纪以来,更是不断推出外交新思想、新理念和新举措。但哪些属于外交核心价值观,哪些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哪些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还需要我们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予以认真研究和甄别。

外交核心价值观不是外交准则,也不是外交宣誓,更不是口号。它是对世界的发展、安全、治理等重大问题的核心信念,是对人的生存、自由、权利和福祉等理念的根本追求,具有一定程度上超越现实利益的理想主义色彩。以相互尊重领土和主权完整、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为核心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本质上属于外交准则,也是国际关系所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和平发展道路,只是中国自身的一种外交宣誓或承诺,它与外交核心价值观没有任何关系。

外交核心价值观可以有自身的文化特色,但它也应当具有普世的意义,特别是能够引领世界发展的大势和潮流,指明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和路径。当前,世界对发展、安全问题的关注不再仅仅聚焦于国家层面,而日益从“国家本位”转向“个体本位”,有关个人的生存、自由、权利和福祉的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这也是联合国提出“人的安全”和“保护的责任”等理念的重要背景。中国外交必须对此做出应有的回应。中国完全有理由也有必要继续坚持“不干涉内政原则”,但对部分国家仍然存在的国内专制、暴政甚至屠杀行为,也应当及时表达应有的关切,并积极与国际社会一道解决相关人道主义危机。对他国暴政的容忍,无助于改善自身的形象和声誉。

外交核心价值观不是讲给国人听的,它主要是讲给国际社会听的。外交核心价值观面向国际社会,其最基本的要求是能让外国人听明白。因此,外交核心价值观的创新和提炼不能闭门造车,而是应当谙熟国际政治专业知识,并精通欧美文化背景。中国一些外交理念和外交原则的创新,姑且不论它们是否为核心价值观,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相关政策部门在办公室里推敲出来的,在中文世界里意义丰富且朗朗上口,但却很难翻译成外文或是翻译后索然无味。

中国曾经提出过“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法治化”的理念,其本意在于倡导多边主义,反对单边主义,维护联合国多边体制的权威性和有效性。但“民主”和“法治”在西方社会以及国际社会有其特殊内涵和明确指向,而中国在提出“国际关系民主化、法治化”时,可能甚少考虑其国际社会的通行含义,也没有考虑如何翻译的问题(很多场合翻译成了“to promote greater democracy and rule of law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其结果自然是导致晦涩难懂,甚至还引发误解。一位英国朋友曾给我来信,惊呼“中国也呼吁世界各国实现民主和法治了”,还追问“你们的观念与我们对民主和法治的理解一致吗?”

外交核心价值观的提炼和创新需要顶层设计,也需要充分发挥智库和学者们的智慧。学者的定位不仅仅是诠释外交理念,他们更应是思想创新的源泉。当年“和谐世界”理念提出后,中国各大研究机构纷纷著书立说,相关著作多达数十部,各类研讨会多达上百次,论文多达数千篇,学术研究一片欣欣向荣之景象。今天再回过头来看,这实际上是一种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也就难怪国外人有言,中国无智库,更无真学者。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外交是内政的延续。国家对外政策的基础是国内政治,同样,国家的外交核心价值观也一定是国内核心价值观的对外体现。西方国家对外高调宣扬民主、人权和良治,其实也是它们国内价值观的对外传播。因此,思考中国的外交核心价值观,还需更多思考中国国内价值观,特别是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塑造。如何明确中国未来改革的发展方向并据此提出引领中国复兴的大观念、大思想,才是创新中国外交核心价值观的关键所在。

文/罗建波 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中国外交研究室主任 来源:英国《金融时报》

转载请注明:北纬40° » 中国外交亟需塑造核心价值观,对他国暴政的容忍无助于改善自身的形象和声誉

喜欢 (2)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