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lf the truth is often a great lie.

竞争不可怕,怕的是进错了圈子

经济 rock 6345℃ 0评论

第二个故事 ,是关于投资的故事。

1992年我博士毕业找工作,第一个去面试的学校是纽约大学,面试成功以后不久,另一所大学,密歇根大学经济系,很快也给我打电话,要请我去经济系工作。

于是我就碰到了一个选择的问题,纽约大学金融系,就在华尔街隔壁,金融研究水平非常高,而且工资整整是密歇根大学的两倍,怎么办?其中纽约大学的系主任,碰巧是我博士期间一个同学的父亲,所以说话也比较直接,“我给你付的工资是别人的两倍,你来我这专门研究金融问题。我不想用我的高工资,补贴经济学研究,所以别搞你的中国经济研究了。”

这句话在我脑子里反复回响。当年我出国,选了经济学,我关心的是中国的问题,想的是中国的事情。如果我去了纽约大学,只让我研究金融的问题,跟中国不直接搭界,我的未来会是怎么样呢?我会高兴吗?想到这儿,我义无反顾,决定去密歇根大学经济系。用经济学的道理来讲,我想的是未来,想的是所谓的人力资本。这里的人力资本,就是你未来获得幸福、获得快乐的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每个人,不用买股票,不用买房子,已经有了一个大股票,就是自己。你自己是这只股票的CEO、董事长,你的老师、你的父母、你的同学,都是你的持股者,只不过你是个大股东。所以你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如何做好现在,如何让未来更加快乐。

关于是否要逃离北京,也是同样的道理。今天我可能需要忍受一些大城市的痛苦,但是未来我会更加幸福。因为在大城市,我获得了工作、锻炼的机会,我认识了很多跟我想法相像的年轻人,有很多导师来指导我。所以我还是要提醒大家,请关注你个人的人力资本,你自己就是一个上市公司,你的未来取决于你今天的决策,取决于你今天的努力。

第三个故事,关键词叫圈子,是我一个非常好的朋友的故事。

这位朋友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出国,在波士顿上大学。他早就想清楚要搞金融了,他本身是学外语的,他的学校也不是所谓的名校,他怎么能够进入金融这个圈子呢?

每一个周末,他都坐着公共汽车去波士顿,美国的公共汽车,不是北京上海的五分钟一班,是一小时一班,所以他需要背着干粮,带着面包、可乐、牛奶,一去就是一天。他去波士顿的金融街,那里有很多基金公司的办公室,还有很多投资银行分部的办公室。他就去大厅里看各个公司的门板,记下来这些公司的负责人,他们的名字以及部门是什么。之后就找到这些公司的总机电话,打电话过去,说我要跟史密斯先生谈一谈,他是某某部门的。总机的接线员一听,这位男士可能是个业务伙伴,放进去吧。通过这种方式,这位朋友跟一家华尔街在波士顿的分公司取得了联系。先在这家公司做实习生,再过五六年,经过他自己的不懈努力,最后成为一个全球三大投资银行之一的亚太部总管,现在已经下海创业,办了自己的私募股权基金。

这个故事的关键词就叫圈子。在经济学中我们称之为,外部性、外溢性,就是每一个能干的人、每一个大公司,都会给周边的人带来正向的帮助。哪怕基础低一点,无所谓,只要进入这个圈子,就会不断地往上走。经过努力,你成功了,你有名了。这时候年轻人会有一种情结,我经过奋斗成功了,这个圈子还有其他人跟我竞争,于是产生了“瑜亮情结”,既生瑜何生亮。这个道理经济学也告诉我们,不应该这么想,因为人才的成长都是集团性的。

所以最后我想告诉大家,不要犹豫,尽早认准大方向,消灭选择,义无反顾,认准长远,认定自己,然后想方设法找到你要奋斗的那个圈子。跟定那个圈子之后,你会跟着这个圈子不断地往上走。

本文根据李稻葵做客《开讲啦》演讲内容整理。

转载请注明:北纬40° » 竞争不可怕,怕的是进错了圈子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