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lf the truth is often a great lie.

东亚世界的日本情结

文化 rock 14651℃ 0评论

个案的分析比较,有助於客观理解台湾社会中日本情结现象所具有的特徵。基於此立场,本文选择香港与冲绳作爲台湾的比较对象,其理由除了两地在日本经验上分别属於上述两类国家或地区外,还包括以下三点。

其一,与台湾一样,冲绳和香港在历史上也被东亚的“中心”视爲“边陲”地区。其二,近代以来三地还不约而同地经历过主权的变更与“外族”的统治。其三,三地分别面临着“回归祖国”後挥之不去、甚至愈演愈烈的认同问题 。

从这些相似的经验中,不难引伸出三道值得深思的问题:一、究竟战前的日本经验与战後的日本情结有何关系?二、“回归祖国”后的“去殖民地化”困境,在其後日本情结的理性化过程中扮演何种角色?三、涉及战前、战後错综复杂的“中心-边陲”关系的日本情结,对战后“边陲东亚”地区的“去边陲化”究竟有何影响?

本文将基於以上所述之问题意识,尝试以“哈日”、“亲日”、“恋日”三个层面不同的概念来分析比较战後香港、台湾、冲绳社会的日本情结特徵,并试图透过“中心-边陲”的视角,探讨“去殖民地化”与“去边陲化”的问题。

二、香港,“哈日”鼻祖

作爲一个前英属殖民地,英国文化渗透在香港社会的痕迹,至今仍随处可见,有些还转化成香港独特的文化。另一方面,英国并没有在香港实施严格且具强制性的同化政策,因此以华人爲主的香港社会也基本上不存在视英国为祖国的身分认同。甚至,香港也几乎未曾出现过明显崇拜英国文化的社会热潮 [6]。然而,香港社会的哈日现象在战後各个发展阶段却是显而易见,甚至在1990年代以来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众所周知,台湾号称“哈日大本营”,而“哈日”一词也源自於台湾 。然而,追溯战後以接受乃至崇拜日本流行文化为基调的哈日现象在东亚地区兴起的历史,不难发现,其发源地不是日本的前殖民地台湾,而是大英帝国的殖民地香港。

2008年当台湾社会为《海角七号》而疯狂之际,许多人包括业者所关心的是:充满台湾本土气息的《海角七号》,是否也能引起海外观衆的共鸣?

《海》片冲出台湾的首站是香港,在这个曾经被冠为“东方好莱坞”而享誉海内外的电影王国,《海角七号》也“意外”地创下上映超过四周,首周更荣登票房冠军的佳绩。诚然,《海》片在香港的成功因素与台湾不尽相同。然而,两个社会蔓延至今的哈日现象无疑是彼此共通的主因之一 。

东亚各国╱地区在战前或受到日本军国主义的蹂躏,或受过日本殖民主义的压迫,此历史背景导致战後各国纷纷实行“去日本化”以及限制乃至禁止输入日本文化的政策。实行社会主义锁国政策的中国大陆,到了1976年毛泽东时代结束后的改革开放年代,才选择性地进口少数日本电影 。台湾在战后初期就开始实施限制日本文化的政策 ,直到1994年3月才全面开放日本文化产品的输入。在韩国,政府在对防堵“日本文化侵略”上做得更彻底,要到金大中主政后的1998年10月才逐步开放。而香港则是东亚区域内受过日本的占领,却唯一没有在战后由政府主导推行排斥日本文化政策的地区。

尽管经历过日本“三年零八个月”的军事占领,在渡过了战争结束的动荡期后,香港於1940年代末,已开始恢复与日本的文化交流 。当时的文化交流集中在电影方面。从1949年至1959年的10年间,在香港上映的电影已达196部 ,其中黑泽明的作品深受香港观众青睐,三船敏郎则是最受欢迎的日本电影明星。

李香兰

香港电影业界与日本的交流,并非只停留在引进日本电影。踏入1950年代后香港的制片业者已恢复到日本取景,早期到日本取景、拍摄的电影包括《富士山之恋》(1954)、《樱都艳迹》(1955)、《断鸿零雁记》(1955)、《蝴蝶夫人》(1955)。此外,早在战前就在大陆、香港、台湾等地享有盛名的日本影星李香兰(山口淑子) 也在1950年代就前来香港拍戏,由她主演的电影包括《金瓶梅》(1955)、《白蛇传》(1956,邵氏、东宝作)、《神秘美人》(1957)、《一夜风流》(1958)等。此外,1960年代初期,香港电懋与日本东宝签订合作协议,由双方演员共同演出,宝田明就是当时常来香港拍戏的日本影星,由他和香港影星尤敏共同主演的作品包括《香港之夜》(1961)、《香港之星》(1962)、《香港东京夏威夷》(1963)等。日本男星加山雄三也参与《香港东京夏威夷》的演出,他与小林旭、石原裕次郎、浅丘瑠璃子、丹波哲郎、团玲子等也是1960年代为香港观衆所熟悉的日本明星。以上这些香港与日本早期在电影方面频繁的交流景象,为当时其他东亚地区所罕见。

1950-60年代香港与日本在音乐方面的交流相对较少,主要活动包括歌影双栖的李香兰,为1952年后在香港重张旗鼓的百代唱片公司灌录了名曲《三年》等多张唱片 ,而早在上海时期已与上海流行音乐结下不解之缘的日本着名作曲家服部良一,也早在1950年代就常来香港,参与了许多唱片的制作。到了1970年代,日本音乐正式进军香港市场。泽田研二、山口百惠、樱淳子、乡广美 、野口五郎、西城秀树、五轮真弓、岩崎宏美等名字在当时的香港几乎家喻户晓。值得一提的是,邓丽君於1975年开始由香港寳丽多发行的一系列由日文歌改编的“岛国之情歌”对日本流行音乐在香港的普及也产生重要影响。

谈到日本流行文化在香港社会之渗透,自然不可不提日本卡通片与电视连续剧。香港也是战后率先播放日本电视节目的地区。香港无线电视台在开台的1976年就率先播放了《超人》与《飞天五虎将》,早期广受欢迎的日本卡通片有《小飞侠》、《Q太郎》、《森林大帝》,而人气电视剧则包括《柔道小金刚》、《绿水英雌》、《青春火花》、《柔道龙虎榜》等等。

转载请注明:北纬40° » 东亚世界的日本情结

喜欢 (3)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