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lf the truth is often a great lie.

中国为何改变外交战略?

军事 sean 9174℃ 2评论

中国国内的政经和观念流变不容忽视

对中国外交战略转变的分析,必须着眼于其内部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包括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观念流变。如果重新审视这些因素,我们会发现情况相当严峻。

在中国,“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两个概念一直被混淆,不过官员最关心的是经济增长。08年以来,温家宝和李克强每年都在强调中国经济的困难。从历史数据来看,2010年开始经济增速明显下滑,7月15日公布的第二季度数据更是降至7%(国际媒体对该数据的真实性存在广泛质疑)。下行压力的巨大,使“新常态”一词流行。然而真正让人忧心的是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其核心在于工业化水平。中国的工业产值虽然巨大,但正如一位学者岳健勇在《中国模式的神话——市场列宁主义与全球资本主义的联姻》形容的那样,实际上却是一种无技术工业化(technologyless industrialization)。历史上任何一个强国的崛起,都伴随着工业技术的飞跃。

长期以来中国依靠廉价要素、牺牲人权和环保实现的高增长,使得中国形成了一种对核心国家的依附式发展,产业升级遥遥无望。这种发展模式的弊病一旦遇到要素成本上升和外部经济环境恶化就会显露无疑,这也是目前中国遇到的状况。中国要付出的代价,就是天量的地方债务、严重的产能过剩、庞大的失业队伍、维权意识提升的工人阶级、触目惊心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等等。

对中共领导人来说,政治稳定对保障其政权至关重要。政治稳定一方面是指权力拥有者之间关系以及特定政治团体对权力的垄断状态的稳定。具体来说,就是保证权势集团之间的斗争保持在不危及党本身,权力交接平稳,权力始终掌握在党手中。曾经有人试图引入党内民主和有序竞争改善政治生态,然而,薄熙来与周永康的锒铛入狱不仅意味着这种努力的失败,更意味着这种政治不稳定彻底公开化。另一方面,政治稳定也是指社会稳定,中共和中国政府必须保障社会的有效秩序。然而,中国的经济增速的持续下降正在动摇社会秩序。2008年11月,温家宝曾表示,“必须清醒地看到,没有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就会增多。”当然,社会动荡并非仅仅由经济增长放缓导致的。腐败猖獗、贫富差距巨大、环境污染、户籍歧视、医疗费用昂贵等问题都是诱发社会动荡的重要来源。

另外,意识形态危机同样令政策制定者们忧心忡忡。王林事件则撕开了上流社会的遮羞布。到处弥漫着犬儒主义和消费主义的话语和观念,主流价值的缺失使得整个社会看起来腐朽、混乱、狂躁。有趣的是,中国人在对外关系上却显得自信满满。许多调查研究显示,多数中国人都认为西方正在衰落,中国成为与美国同样强大的国家指日可待。这样的自信为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提供了温床。

用外交为棘手的内政问题寻找出路?

虽然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表现得颇为自信,甚至野心勃勃。但北京核心的政策制定者不可能不清楚当下中国的状况。更何况,内政历来享有各项议题中的最优先级别。对中共领导人来说,最重要的是保证共产党的政权。如果连政权稳定都遭遇严重挑战,他们不可能内外树敌的,毕竟古代中国统治者所惯用的通过外患转移内乱的手段已不适用于今日。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没有能力挑战国际秩序。英国著名的战略家迈克尔•考克斯(Michael Cox)认为中国在硬实力和软实力上与美国相距甚远,这种差距在短时间内无法消除。更为关键的是,中国作为世界体系中的依附国,发动对核心国家(core state)的战争所带来的成本是她根本无法承受的。只有在真正成为具备相当程度自主性的工业国之后,至少像昔日的德国、日本、苏联那样,中国才有可能成为秩序挑战者。

因此,在当前的条件下,中国的外交战略显得强硬和富有侵略性更有可能是中国试图通过外交为棘手的内政问题寻找出路。我们可以看到,目前中国官方不断加强意识形态和言论控制,利用反腐整顿吏治,为了维持社会秩序采取了一系列严厉的维稳措施。新国安法的出台就是一种维稳思维和手段的登峰造极。这一切都是在为延续政权而努力。

因此,所谓的战略意图,显然是被国内因素驱动的。一是出于大宗商品进口安全性和多元化的考虑,二是为了促进出口,尤其是消化国内严重的产能过剩,三是为了日益贬值的外汇储备寻找收益率更高的投资渠道。另一层被人忽略的意图,则是借助中国式的民族主义来转移国内压力和缓解意识形态的空心化危机。这一点在中国民众对日态度上可以看到明显痕迹。许多人都迷惑地表示,同样在中国制造过巨大灾难的俄罗斯为何没有享有同样的待遇。

由于缺乏对中国内部问题的准确认识以及一些得势的压力集团蒙蔽了决策制定者,华盛顿对北京的外交战略作出了令人遗憾的误判。需要指出这些压力集团常常将中国与昔日的德意志帝国、纳粹德国或苏联相比是错误的,这种观点忽略了中国与美国主导下的世界体系和国际体系已深度融合,以及中国的工业实力完全与之不可同日而语的事实。因此,对中国的理解,必须将其放入中国自身的历史经验和现实背景之中。否则我们看到的只会是西方意象里的中国。

文/李江 来源:金融时报

转载请注明:北纬40° » 中国为何改变外交战略?

喜欢 (6)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2)个小伙伴在吐槽
  1. 不同意作者的观点。作者的观点无非是通过外交战略转变来转嫁国内危机,实际上,我们的转变是对美日2012年后通过钓鱼岛、亚太再平衡的被动回应。中共不硬起来老百姓也不答应
    匿名2015-07-29 11:38 回复
    • 依附式发展的问题08年就暴露无疑了
      匿名2015-07-29 13:5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