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lf the truth is often a great lie.

中国的“新丝路”挑战:如何为世界构建新型的双轨结构

经济 rock 11379℃ 0评论

并非中国版“马歇尔计划”

一些美欧国家的学者和专家认为,在原有的世界经济治理结构中的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是和“新丝路”战略配套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等机构相似的,也是主要帮助发展中国家脱贫,而发展基础设施是帮助脱贫中的重要一项,所以没有必要成立新的银行。

但所有的新兴国家都知道,这两家银行满足不了需求。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需要向这两家银行学习他们的多边机制,保障贷款回收机制,同时克服这两家银行存在的官僚化、决策缓慢等缺点。

因此,世界需要注入新的力量,使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在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竞争与合作中,共同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当然,在今后的实际操作中,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如果竞争不过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便可能在竞争中被淘汰。

有些国内的学者用美国的马歇尔计划来比喻中国的“新丝路”战略,笔者感到是不妥的。马歇尔计划是在二次大战后美国帮助欧洲重建的计划,除了经济目标外,有冷战背景下的政治目标。将“新丝路”战略与马歇尔计划挂钩,会增加其他国家的疑虑和担心。

更重要的是马歇尔计划是战后重建,有共同的价值观基础,有原先的技术力量和工业基础,和世界各国的灾后重建一样,是比较容易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成功的。但“新丝路”战略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的多边机构、新的合作尝试,其困难要大得多,不成功的可能性要高得多。只有把困难和问题看得更清楚、更仔细,才有可能有充分的对策准备。

作为海外的学者,从海外的观察角度,我们欢迎中国的“新丝路”战略设想,感到这是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创新因素,是在原有的世界经济治理结构框架下,提供了一种尽管是弱小的,但也是全新的选择。

不过我们也更担心在中国学者的热情和乐观的评论中,忽视了“新丝路”从一开始就面临的阻力和困难。在我们参加国内的多次研讨会中,我们的焦虑,往往被中国学者简单地评介为不了解中国国情。这不得不使我们更加担心。中国应谨慎用好30年高速发展所积累的实力、资金和经验,为世界和平与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题图:2014年11月8日,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对话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会议并发表题为《联通引领发展伙伴聚焦合作》的重要讲话,宣布中国将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并提出了加强互联互通、深化“一带一路”合作的一系列建议。]

文/杨沐(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资深学者)本文刊载于《凤凰周刊》2015年第11期总第540期

转载请注明:北纬40° » 中国的“新丝路”挑战:如何为世界构建新型的双轨结构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