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lf the truth is often a great lie.

注册制“孤军”突进

经济 ywz 10549℃ 0评论

交易所审核

发行审核权下放证券交易所并非注册制改革中的新事物,事实上由交易所负责上市公司再融资审核已讨论良久。郭树清担任证监会主席期间,这一改革已经接近完成,却因郭的调离而搁浅。

上交所的公司监管二部,曾就是为承接再融资审核而预备的部门。这个部门目前的日常工作主要是“务虚”,做一些与上市公司监管相关的研究工作。

由交易所承担发行审核工作不存在技术障碍,因为证监会发行部和创业板发行部均长年从交易所借调人手参与IPO审核,两个交易所的一些业务部门总监都有参与IPO审核工作的经验。

但是这些借调参与IPO审核工作的人员在证监会所做的仅仅是初审工作,最后投票和出具审核意见是发审会的职能。注册制并非仅仅把初审工作的地点从北京的证监会换到上海和深圳两地的交易所,而是要求交易所将原先由发审会履行的职能也承担起来,对企业的发行申请出具最终的审核意见。

交易所人士告诉财新记者,目前交易所的筹备工作还未涉及取代发审会的机制和具体安排。可能的做法与发审会机制相比有继承也有发展:相同的做法是仍然从外部聘请专家,专家来源包括中介机构、买方、行业协会和研究机构等;不同之处是外聘专家从一开始就参与审核,对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信息披露的合规性和经营的合法性提出意见,从而提高审核质量。

外部专家是保障审核质量的一种手段,但关键因素还是要看交易所审核人员的整体素质。财新记者了解到,目前沪深交易所筹备中的审核队伍整体偏年轻,主要在30岁左右。

“这些审核员经过训练可以满足基本要求,但他们对企业复杂问题的拿捏和把握还是需要时间,而且恐怕做不了几年就会有不少人离职去市场化机构了。”上述人士说。

交易所更关心注册制实施后的审核资源分配问题。在现有的行政审核体制下,企业向证监会递交发行申请,证监会按两个交易所均衡分配企业上市资源。这种做法有深刻的行政主导背景,源于证监会对于“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规划设计,以及这种人为设计体系与市场实际的偏离。

传统上,深交所以发展中小板和创业板为主,上交所立足大盘蓝筹市场,二者仅在中等规模上市公司方面有一定交集。随着民营中小企业逐渐取代大型国企成为上市主体,IPO市场形成深强沪弱的局面,导致证监会在2014年开始调整政策,取消了两家交易所在上市公司股本规模方面的区隔,基本上按照一边一家平均分配。

但是一旦发行审核下放到交易所,这种行政主导的分配方式是否也应该走向终结?一方面,成熟市场证券交易所之间的差异化是市场竞争导致的,竞争有利于提升交易所的服务水平,促进优质上市资源聚集和提高市场效率;另一方面,国内两家交易所并无实质性的差异,完全放开可能导致交易所的“无底线竞争”,降低审核把关的标准,导致大量平庸的企业甚至信息披露质量存在问题的企业进入资本市场。

证监会内部对此也有担心,即“一放就乱”。然而问题的实质还是在于改革是否以全面市场化为导向。

“市场最终会筛选出好的企业,交易所如果不认真对待,被短期利益引导,长期来看是砸了自己的牌子。”一位保荐代表人对财新记者说。

“新三板的存在也是一个重要基础,”上述交易所人士说,“新三板已经吸纳了那些基础比较一般的公司,成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基石,两个交易所的竞争就应该是高层次的竞争。至于将来沪深交易所是竞争分化还是干脆合并为一家,就只能由时间来决定了。”

转载请注明:北纬40° » 注册制“孤军”突进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