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lf the truth is often a great lie.

被武器禁运改变的中国时局

军事 rock 15940℃ 1评论

军阀的对策

枪杆子出地盘,军火是军阀的命脉。在禁运的背景下,军阀们有必要想方设法寻找替代,填上列强袖手留下的空缺。替代手段有直接关乎军火的,也有看似无关的:禁运协议同时阻碍了军阀抵押国内矿山、税源去换取军事贷款的“卖国”之路,筹措军费全靠对内横征暴敛来完成,如张作霖便采取了向大户摊派、滥发通货等手段。

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想象:军阀的军火获取固然受国际政策、掌握资源、地理位置等多种因素限制,但真正决定他们手头枪杆子的质与量的,还是军阀大佬自己的个性。

袁氏之后掌权的皖系军阀便是一例。皖系唯一的首领是段祺瑞,他以亲日著称,却在“二十一条”交涉时非常强硬,未因军备不足而畏缩;南北分裂因他而起,但直皖战争中,他却不许部属用重炮对敌,“恐火力过猛,伤亡过重。”这样一个人,自然不能在搜罗兵器方面有所建树,不过,他的亲信徐树铮弥补了段氏的疏忽。

为段祺瑞引进日械的就是徐树铮。1918年,第一批日械运抵秦皇岛时,段氏已辞去内阁总理一职,为帮他恢复权力,徐氏竟引奉军入关,劫夺军火。在对南方用兵时,也是徐树铮以日械换取曹锟、张树元、阎锡山等的支持。但即使是徐,也有为其他动机而忽略军事利益的时候,1919年秋,就是他率一旅之众远赴外蒙去强化中国的地位,在日本关注的核心利益——满蒙问题上与之针锋相对。1924年段祺瑞东山再起,徐树铮又被委为专使,到欧洲为段氏寻求军备,据称曾与墨索里尼谈判军援。可惜,徐在回国后不久就被冯玉祥部属扣留杀害,皖系也就此失去了重掌实权的希望。

皖系之后崛起的直系被称作“英美傀儡”,但其实英美只是看中他们对和平的态度。尤其是自称“不做督军不抢地盘”和“不借款,不入租界,不与外人勾结”的吴佩孚,深得英美在华人士及报章杂志的好评,说他有别于一般军阀,希望中国能为他统一。然而,英美两国的支持向来是口惠而实不至,表扬归表扬,能查扣的军火还是照扣不误,也正是在直系全盛时期,英美两国政府加强了对华的军火禁运,虽然不是冲着直系而来,但也由此可见做英美“傀儡”完全捞不着什么好处。再加上直系军阀本身对军火的懈怠态度,连汉阳兵工厂的技术人员都能被张作霖挖走,他们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军武远逊于奉军也就没什么可奇怪的了。

奉系张作霖是军阀里发展军力的模范。他两次入关劫夺军火,还从西伯利亚撤退的日军手里收货。不过,奉军手里的武器,主要还是来自德械与自产,日本政府方面受禁运协议限制,外加不愿看到张作霖过于强大,并未直接向他提供军火。张作霖自己也对日本多有防范,他靠法国人培训飞行员,并雇佣日本、英国、白俄、德国多国顾问,刻意不让日本人形成垄断。1925年,奉系在掌控北京政府后,进口德国、捷克军火更为变本加厉,根据海关资料,从该年至1928年,全国进口军械的80%以上都为奉系所购。

不光是进口,张作霖还在国产军工方面做到了独领风骚。他兴建的沈阳兵工厂,由丹麦、日本、德国引进器材,由丹麦、荷兰、德国、白俄、英、美多国引进人才,并从内地老厂高薪挖角,1924年大部分竣工开始作业后就取代了汉阳厂成为中国第一大厂。据齐锡生估计,1928年这个厂年生产能力约占全国一半:步枪80000杆、机关枪70-80挺,而炮的生产能力王铁汉估计有300尊——比关内的总和还要多,还是唯一一个能造出迫击炮的工厂。张作霖还是全国唯一企图建立一支舰队的军阀,但在禁运时期,他的努力过于“山寨”:两艘舰艇由商船改成,一艘由破冰船改造,一艘是卸去武装的日本鱼雷艇,到1927年均次第报废。

至于其他军系,大多因地理位置不利而多求诸自产,但远远做不到奉系的生产规模。如四川全省号称有143个兵工厂,其实大多为修理厂、弹药厂,只有少数可以生产粗糙的步枪,到1937年川军开赴山西抗日,他们手头也还是这类山寨武器,“往往打了二三十发子弹,不是枪机打不开,就是膛炸了。”唯一的例外,是在山西“保境安民”的阎锡山,他自建太原兵工厂保证军火供给,是北洋时期在沈阳厂之外的另一军工亮点。

被军火改变的时局

前边所讲的,只是商业输入与国内自产的军火,它们的分配并不由中国境外的势力决定,也就很难影响到国内的政治局势发展。然而,尚有一种纯政治目的的军火输入,在列强禁运的背景下进入中国,即苏俄对广东革命政府与冯玉祥的“无偿”援助。这些军火的到来,打破了1920年代中国的势力平衡,并深远地改变了之后的中国历史,而列强费尽心力执行的禁运政策,恰恰为苏俄渗入中国搭建了舞台。

1920年,苏俄稳定在西伯利亚的统治后,开始找回沙俄在远东扮演的角色。他们与北京政府和奉天当局分别谈判,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并索回中东铁路的特权;第三国际派代表来华,红军也在1921年开进了外蒙,但苏俄在中国还缺少一个强有力的合作对象。一开始,他们想拉拢吴佩孚,因外蒙问题无法达成妥协,便在南方联络国民党,在北方联络冯玉祥。

1924年9月22日,第一批苏俄输华军火自海参崴启航。英国掌握了这一情报,并在随后报告称货物为两尊野炮及800杆日式步枪,但没有采取进一步行动。10月5日,俄舰抵达虎门附近,在黄埔学生监督下起卸。次日,另一俄轮亦至,英方报称载有2000杆步枪及若干野炮,孙元良回忆则说黄埔军校收到500杆三八式步枪。

1925年秋,俄援军火始大批运至。为日本政府得到情报者就有三批,合计有步枪28000杆、机枪905挺(应有夸大)、炮90尊,此外还有子弹、炮弹及飞机机件。值得一提的是,苏俄提供的军火多为日制,大概是红军更换自产装备而淘汰下来的旧货。1926年,又有两批军火运来广州,此时已是北伐前夕。

在冯玉祥一侧,苏俄给予的军火多经陆路从外蒙送来,很难为列强掌握情报。根据被发现的两张收据,在1926年6月以前,苏俄以值630万卢布的军火交予冯玉祥,并准备继续付400万卢布的军火。军火内容难以查考,日本情报称有步枪、手枪、机关枪、各种炮、汽车和双叶飞机,但数量报得过于夸张。1925年12月,冯部俄国顾问有一说法,称冯军现有步枪约59000杆,其中包括“最近收到的13600杆”。可以确定的是,冯玉祥特别青睐手枪,还特地跟苏俄要来1000支俄制剑,应是用于装备著名的西北军大刀队。

images

俄援军火大大降低了国民党组建自己军队的难度,提升了它的实力,国民政府顺利统一中国,俄援应为一大原因。一直以来,在国共两党的宣传里,国民革命军的火力优势都被刻意忽略,只强调战争性质、士气精神等意志因素。然全军采用一式步枪、饷弹充足,且拥有机关枪和炮队,在物质上就远胜于绝大多数军阀部队了。东征陈炯明时,这种对比尤其明显,蒋介石在攻克淡水后竟告诫将士,逆军没有机关枪,是用一串纸炮置在洋铁箱内封闭后引纸线燃,“在炮兵阵地上看得很清楚……以后本军切勿上当。”

国民政府享受了俄援的优势,并借此东风一口气统一了全国;却也带来了另一个难以操控的后果,使第三国际在华站稳了脚跟,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得以壮大形成气候。其实,孙、蒋二人一开始就意识到了这层威胁,只不过认为自己可以把控局面。苏俄也没有给过国民党太宽限的选择条件,特别是在中山舰事件后,鲍罗廷随两艘俄轮到广州,他自己先乘小艇登陆,与蒋介石会谈四小时,双方达成妥协后方让俄轮靠岸起卸军火。这次谈判如果破裂,鲍罗廷是可以把这批包含“两万支来福枪、数门野炮”的军火交给共产党控制的工团农团军的。

比较讽刺的是,1927年4月蒋介石宣布清党,与苏俄决裂,日本的第一反应却是借机游说苏俄加入军火禁运协议,但为俄方回绝。至于美国、英国,虽赞同国民政府反共,对禁运协议还是继续坚决执行,连当年12月爆发广州起义,有美籍华人前去推销镇压用催泪瓦斯,美国政府得报后亦电令驻华公使要求禁止。

总的来说,国民政府应当算作列强十年军火禁运的受益者。禁运不但增加了国民政府之对手购买海外军火的成本,还提升了他们自产军火的难度,国民政府自己的俄援则畅通无阻。只不过北伐二十年后,又一轮来自美国的军火禁运把国民政府置于了受害者的地位,成亦萧何,败亦萧何,民国史里的讽刺故事,又何止这一桩。

文/赵新宇 原载于《凤凰周刊》第548期

转载请注明:北纬40° » 被武器禁运改变的中国时局

喜欢 (5)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1)个小伙伴在吐槽
  1. 英美总被钻空子
    匿名2020-01-10 14:2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