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模问题
所有规划都是建立在模型上的。最复杂的规划采用计算机建模。其他模型存在于规划师的头脑之中。模型是现实的简化,但这种简化是必要的,无非是因为现实太复杂了。
为了实现某些目的,简化是有很用的。比如说,一家公司或政府机构可能使用模型预测产品或服务需求。但是,当制订规划是用来对一些事情做出复杂决策时,比如说让人们如何使用他们的财产,规划制订就碰到障碍了,这一障碍可以表述为建模限制法则:
在一种模式变得足够复杂以使规划有用之前,它已经复杂得让任何人都弄不懂了。
林务局的规划师在20世纪80年代为国家各个林区制定规划时就遇到了这个障碍。每片国家森林的面积都大到100万到200万英亩,在许多情况下,林区的地貌有郁郁葱葱的湿地,也有高山或沙漠苔原。这些土地有各种竞争性用途,包括伐木、放牧、掘矿、石油和天然气勘探、野生动物栖息、集水、渔业,以及种类繁多(又往往互不兼容)的游乐。其中每项用途对其他用途都有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规划师开发用以为这些林区制定规划的计算机模型把这些林区大大简化了。林务局准许规划师运用的计算机程序容许规划师把他们的森林分成几百块不同类型的土地。这一限制意味着,诸如陡度、土壤磨耗性甚至土地生产力等变量经常被计算机模型所忽略。这一程序还只许规划师对相对较少的几种资源建模,即木材,几种野生动物,或两三种林区游乐。
尽管有这些和其他一些过分简化的情况,这些模型仍然很复杂,以至于很少有人明白,它们事实上是如何运作的,或如何解释所得出的结果。虽然大多数计算机程序员因为设计了这些程序而很可能理解这些模型,但是规划制定小组的许多其他成员却并不理解,根据这些模型进行决策的林务局官员同样如此。
变化步伐问题
想想看,你能够收集所有你需要的数据。想想看,你对未来作出了最可能的预测,并为你的规划开发出了最佳模型。然后你着手制订规划,然后,会发生什么呢?发生的是:有些东西在变化。国会通过了一项法律;有人发现了某个濒临灭绝的物种;某次自然灾难完全改变了你规划的目标区域;科学家发现了新的污染问题。这些事件揭示了变化法则:
现实的变化快于规划师可以规划的速度。
正如本书第一部分所显示的,在20世纪80年代为国家森林制订规划的时候,林务局就与变化准则不期而遇。这些规划在1979年开始制订,但后来:1982年,里根政府修订了规划制订规则;1987年,大火烧毁了加州大面积的森林;1989年,花斑猫头鹰被列为濒危物种;1993年,克林顿总统下令成立西北森林项目以解决原生林保护问题。这些事件当中的每一件,都导致许多林区抛弃了他们所制订的规划,并从头再来。一大结果是,更多林区花了十多年时间去制订据说够用10年的规划。
规划师应对变化的方法之一是假装变化没在发生。在俄勒冈州迪修特斯国家森林,当一次新的盘点暴露出规划师所依赖的数据是错误的时候,这片几乎被它的规划玩死。规划师断然认为,修改规划太麻烦了,所以他们干脆使用这些错误的数据。当规划师真的回应变化时,却会大大地推迟这些规划。
本文摘自奥图尔《规划为什么会失败》(王演兵 译,傅蔚冈 校),第二部分“规划为何失败”,第45-5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