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lf the truth is often a great lie.

美军高海拔山地作战研究

军事 rock 9664℃ 0评论

高海拔山地作战

发生在高海拔山区的战争主要以两种模式。第一种情况是两国对接壤的边境地区存在争议,并沿争议地区中的分界线驻扎军事力量,守卫实际控制区域(如印、巴之间在克什米尔和锡亚琴冰川的防线,中、印之间在卡门边区(Kameng Frontier Division)两侧的对峙)。在这种场景下,冲突双方根据边界线配置防御力量,并沿此防线在相对固定的位置展开阵地战,至于防线所处的高度并不在考虑当中。

第二种情况中,战斗并没有相对分明的阵地和防线,通常是小规模的游击队、武装走私集团、匪徒或邻国武装力量沿山体横断面一侧建立前进营地,随时与遭遇到的敌方力量进行战斗。这种情况下,战斗通常发生在林木线(分隔植物因气候、环境等因素而能否生长的界线,在该线以内,植物可如常生长;然而一旦逾越该线,大部份植物均会因风力、水源、土壤及/或其他气候原因而无法生长)以下双方遭遇的地域,并非自然地集中于边境地区。如“茅茅党人”的起义、苏-阿战争、秘鲁政府军与“光辉道路”武装的冲突、俄-车战争以及哥伦比亚政府军与革命武装力量(FARC)、全国解放军(ELN)等反叛组织的冲突等,都属于此类。

对于在高海拔山地交战的双方军队来说,首要的敌人是其所处环境,其次才是对手。在这类作战环境中,高地并不总会成为双方关注的重要地域,通常,双方指挥者更关注利于机动通行,或靠近补给线路、后勤终端和中继补给站的地域。至于战斗的主要力量,则是轻步兵和山地炮兵为主。

高海拔山地作战中,进攻性作战行动包括渗透、伏击、突袭、巡逻、火炮攻击、有限的空中突击和攻击作战等,至于追击则很少进行;包围是最常见的策略,正面进攻只有在迫不得已时才会展开。防御性作战行动则包括反渗透、伏击、巡逻和阵地防御等。至于原地换防等行动,通常也只限于低一级单位。

高海拔山地作战中的进行行动多集中于通过封锁道路通行、阻止敌人获取补给并控制输送线路、俘获敌方营地及中继补给站点、摧毁输送力量等方式,来阻断敌方的后勤补给。前线进攻部队如果仅歼灭敌方巡逻队、突击敌炮兵阵地等,虽能为媒体制造话题鼓舞已方士气,但却很少能达到攻击敌方后勤体系所能起到的那种长期的效果。由于地形对后勤补给的限制,高海拔山区的进攻性作战通常由小规模的部队展开,这样易于补给和保障,太多的部队反而会妨碍行动。部队在这类地形机动时,多采取小队集群步行前进,以避免出汗和大口呼吸出的水汽在严寒环境中迅速凝结造成冻伤。由于攻击位置离营地很近,目标近在咫尺,所以进攻一方在到达攻击位置的过程中并不会被长途跋涉耗尽体力,并且减少了遭遇山地多变的恶劣天气的可能。而在组织其他地形的作战行动中,经常设置的出发集结地域,也不会出现在高海拔山地战场上,进攻部队往往从前沿阵地直接出击。如果已方压制火力不足或对方在反斜面构筑防御设施,进攻部队必须采用小规模编队,实施多波次攻击。由于冰雪堆积、道路变化,高海拔地区山体的地图也常常与实际相出入,因此进攻方案应简洁清楚,可将整个进攻目标划分成多个子目标,分阶段实施攻击行动。部队的机动也要根据交战地域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攻击发起后预备队要尽快投入战斗,因为部队机动速度较慢,如投入过迟便无法起到持续扩大攻击成果的作用,且第一梯队与预备队之间也难以相互支援;而且因为机动速度慢,机动的距离也有限,有时根据当地天气和敌方的状况,机动和调防的力量从1~2人,到整个营级规模的部队不等。

由于人员、物资有限,以及后勤补给困难,高海拔山地防御作战行动同样艰难。在沿边境布防时,一个营的防御正面通常可延伸至7000~8000码(6400~7315米),一个连的防御正面约为1500码(1372米),形成了宽正面、浅纵深、大间隙的防御态势。此外,一个整营在实际防御行动中,很少同时进入阵地,以一个连为例:通常只有一个排占据整个连防御正面,剩余其他部队则作为预备队驻扎在一线阵地后方较低海拔的营地内,这样有利于减缓恶劣环境对战斗力的影响。一个排通常只能在高海拔山地防线驻守10~14天,之后便应轮换调防其他排级单位,而整个连每3~4个月也应轮换设防到更低海拔地区进行休整和恢复。这意味着高海拔山地宽正面的线性防御阵地,主要是以一连串配备有机枪等自动火力的坚固据点作为支撑。至于在反斜面修筑的防御设施,则主要在正斜面观测站的配合下,以曲射火力杀伤正面敌军,这种防御样式更是高海拔山地防御战中的首选;当然建立在反斜面上的防御设施由于缺乏顶部掩蔽设施,也易遭受敌方空爆弹药的打击。

对于在高海拔山地进行防御的部队来说,大量的日常勤务是防止积雪完全覆盖防御阵地,淹没掉通行的小路。通常,前沿的永久性掩蔽所,比如便携式玻璃纤维制临时营房,就非常必要;而低海拔地区防御作战所主要依托的永备筑垒工事,在高海拔地区则行不通,其原因在于用作筑垒的建筑材料,如水泥,沙石、钢筋及木材等,本身就难以运送到高海拔地区。正因防御地域广大,传感器在这里非常有用,而且它们还不易被积雪所覆盖。此外,由于道路经常因天气等原因而封闭,以及输送不便,这些地区的防御工事、阵地,除具有防御用途外,还应能储存一定物资,以供守备部队独立固守阵地数日。当敌军由游击队等非正规武装组成时,这些防御阵地则作为防御地域的支撑点,据此反击敌方的突袭、伏击和巡逻。

高海拔山地进攻和防御行动都包括有山地巡逻,但是小组人员的巡逻较为危险,通常以排级规模的部队编成巡逻分队;而单个巡逻分队在山地环境下也意义不大,更常见的是编成多个巡逻分队分批出巡。每个巡逻分队出发时,当地的向导和前卫侦察组必不可少,还要制定详尽的巡逻计划,并指定预备队和响应部队。至于担负侦察任务的双方巡逻部队常在途中相遇,使得遭遇战成为巡逻分队主要的作战样式。

突袭战术也是高海拔山地进攻和防御作战中经常使用的战术,经过周密计划的行动部队突袭对方据点,完成任务后迅速撤离。正因为这类突袭不以长时间占据敌方目标为目的,因此也是为俘获敌方人员和装备、捣毁敌军设施、诱骗吸引敌军注意、打击对方军心士气的临时性手段;而且由于作战持续时间短,其后勤担负也远小于一次预有准备的进攻行动。成功的山地突袭行动通常编组一支攻击部队、一支火力支援群以及一支可担负增援、支援和牵制等任务的安全单位。

高海拔山地火力支援

高海拔山区的战场环境对军用攻击机的炸射支援火力限制较强,战机驾驶员很难在这种环境中找到借助自然伪装或隐匿的敌方目标;同时,天气、高大山体或岩石的阴影以及环境都不利于飞行员目视观察。此外,山地环境下,进出某一地域的通道较少且固定,同时这些通道都沿着山体走向而建,这也易于设置对空防御或便于步兵集中火力对空攻击。在这种气候和地形限制下,使喷气式飞行难以用俯冲和低飞这类常规支援战术来寻找攻击机会。而且,山地地面部队进行严格的伪装、对行动节奏进行控制,以及针对性的设置多层对空防御体系等,也都是防范高性能喷气式战机的有效措施。与固定翼飞机相比,直升机的机载火力对地面部队的威胁就大得多,但高海拔也限制了它的有效性,而轻型直升机可用于炮兵校射观察。但是,所有的航空兵在高海拔环境下都易受到恶劣多变天气的影响,浓雾、大风和暴风雨雪等气象条件常常会使航空力量无法升空,至于极地高海拔地区因刺目白色反光造成飞行员方向不明、界线不清等情况,更是对飞行安全的极大威胁。

在这种环境下,全天候火力支援的重任只以由地面炮兵担负。但高海拔作战环境对炮兵的运用也有颇多限制,如急弯、陡坡及山地路况总体上会影响炮兵,特别是拖曳式火炮的机动,而且山地地形适宜修筑炮兵阵地的地点也有限,所以炮兵单位很少成建制的部署,一、两门火炮或火箭发射器阵位在高海拔山地作战中非常常见。即便如此,有时这些只能容纳少量火炮的阵地数量也不足,因此这些阵位也多成为永久性火炮发射点。炮兵部队在山地机动时,为躲避敌方炮兵和航空兵打击,多选择夜间进行转移,然而,夜间行动的风险较大且易出事故。此外,炮兵阵地的修筑也要考虑到为其发射人员提供抵御地面攻击的能力。发射位置多选择在背对敌方的、且尽可能接近的山体顶峰的反斜面阵地,这样尽可能靠近顶峰以便有更好的射界而且还可遮蔽发射时的闪光;至于单门火炮的阵位选择,则应挑选地形曲折或易于隐蔽之处。在各种作战行动中,地面炮兵将在后勤封锁、压制敌方炮兵以及为前沿提供火力支援等方面,扮演主要的角色。炮兵在进行前沿防御时,如果使用空爆弹药对敌方驻扎的开阔地域进行炮击,更可能造成对方的重大伤亡。迫击炮等轻型火炮在山地作战中有时比榴弹炮或其他火炮更加有效,它们易于携带和转移,能更好地攻击处于其他火炮攻击死角的反斜面之敌,还可最大程度的靠近敌方前哨。

在高海拔山地作战中,决定火炮、迫击炮和炮兵攻击支援范围的因素主要由运输因素决定,由于炮兵的机动需要道路,因此在无路的条件下,很难将火炮机动至所需位置,而发射阵位也通常选择在易于机动和输送弹药的山谷、村庄和后勤终端。

高海拔山地后勤保障

独特的地形和战场环境,使得后勤保障成为在高海拔山地顺利进行军事行动的关键。后勤总是推进着战争的进程,在高海拔地区尤其如此,如果没有良好的铁路及公路设施,后勤物资集散点无法顺利地向前方输送补给,部队机动也会耗费更多时间,高海拔山地战场所需的后勤需求比其他地面战场上轻步兵战斗的类型都要多。在海拔低一些的地区,卡车、直升机、运输机器人以及滑雪车等都是维系山地后勤保障的重要方式;一旦海拔超过1.3万英尺(3962米),后勤保障的重担就落在骡子和搬运工的肩上;而在更高的海拔,则只能依赖部队自身或专门的搬运工输送补给。这也是高海拔山地后勤保障分发体系之所以复杂、混乱的关键,而且在战时,即便像使用人工和骡子这类明显有局限性的后勤输送模式,也常常面临人员或役骡数量不足的境况。

对于平常的后勤保障体系来说,卡车是最重要的输送工具,而且汽油动力也明显优于柴油动力。然而,当卡车需要穿行于高海拔山区时,空气中的氧含量降低,其引擎效率将显著下降,这导致越野和爬坡性能下降,而燃料消耗量却剧增。因此,如果要在高海拔山区使用动力车辆,柴油引擎必须加装涡轮增压器,而汽油引擎则须调整其化油器。表3中显示出随着海拔升高,动力车辆须增加的燃料消耗量。

每百千米动力车辆平均燃料消耗量

表3:每百千米动力车辆平均燃料消耗量(单位:升)

在山地作战中,首选利用直升机进行后勤补给,但高海拔山地却并不太适宜直升机作业。随着海拔增加,空气密度降低同样会降低飞机引擎效率,同时山区紊乱的气流对飞行安全也极具威胁。而且直升机在野外山地难以找到合适的机降地点,如果靠敌方太近,还易遭到敌方迫击炮或轻武器的覆盖射击。有时,直升机必须根据当地地形特征飞行,比如须沿山谷进出某一地域,这增加了敌方预判航空器飞临方位的准确性,同时增大了机组人员的风险。而大雾、暴风雨雪、冰冻以及多变的风向都会迫使直升机停止作业,山地地形也会干扰空-地或空-空通信联系。因此筹划在高海拔山区使用直升机遂行任务时,需要详细周密的计划组织、快速的联络,在平时就要加强空、地部队的联合训练,以提高联合行动时的默契。高海拔山区飞行危险重重,对此,印度、巴基斯坦、哥伦比亚、阿根廷以及瑞士等国军方,还对其直升机驾驶员开设了山区特种飞行的课程。

转载请注明:北纬40° » 美军高海拔山地作战研究

喜欢 (5)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