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lf the truth is often a great lie.

钱颖一:理解经济学原理

经济 alvin 13642℃ 0评论

举几个人们对激励做出反应的稍微复杂点的例子。汽车安全带能减少交通事故吗?你的第一反应可能是汽车安全带当然减少伤亡。但是未必。因为驾驶员系了安全带,会觉得很安全,所以就有激励开车时更随意一点,事故反而可能增加。但这种行为对伤亡的影响比较复杂,因为对系安全带的人来说伤亡会减少,但是如果出事故的概率增加了,车里没有系安全带的人和路上行人的伤亡可能就会增加。真有经济学家做过这方面的研究,最后发现,事故并没有减少,车里的人(如果都系安全带的话)伤亡减少了,但路上行人的伤亡增加了。类似的,人们也发现越是制造坚固的汽车,越是被发现在十字路口容易闯红灯。这也是人们对激励做出反应。这个道理与2008年的金融危机有关。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之一恰恰是金融创新中增加了很多保险工具。这看上去很好,增加了保险工具,就应该降低金融风险。但是就同汽车安全带是一个道理,这反而使人们更加冒险了,因为他们觉得反正买了保险。这几个例子稍微绕了一个弯,实际中经济学的分析可以绕很多个弯。但道理都是一样的,那就是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高考同样如此。如果高考改革从考多门课改为只考两门课,那你就会发现学生把所有精力都放在这两门课上,而对其他课都不在意了。这也是人们对激励做出反应。

第二个经济学原理:市场通常是配置资源的有效方式。现在我们都说市场要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人们可不是这样认为的。最早把这个道理说清楚的是哈耶克(1899—1992年)。哈耶克对20世纪来说可能是最重要的经济学家,因为计划与市场是20世纪的争论主题。

在计划与市场的争论中,想从理论上证明市场比计划更有效率,是一件非常难的事。市场能做的事情,计划为什么不能做,而且还能做得更好?有计划按比例,听上去是非常有道理的。而市场中每一个人根据自己的利益做决策,怎么就会更有效率呢?事实上,越是有知识的人,越是相信科学的人,就越有一种潜在的意识去相信计划经济。在20世纪上半叶,很多知识分子,包括西方市场经济中的和计划经济中的,都或多或少地相信计划经济。

怎么能说明市场会比计划更有效率呢?在西方,这个问题在20世纪30年代有过非常激烈的学术争论,其中一方就是奥地利人哈耶克。1945年他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在2011年被选为《美国经济评论》第一个一百年中发表的所有文章中最有影响的二十篇论文之一。这篇文章的题目叫作“社会中知识的使用”(The Use of Knowledge in Society)。这篇文章讨论的问题是一个经济中什么样的资源配置方式最有效率。哈耶克的洞见是这取决于分散知识、分散信息的有效率的使用,而不是专家信息、专家知识的使用。这是他的重要贡献。当我们想到知识的时候,当我们想到信息的时候,往往都是专家的专门知识。如果从这个角度入手,那就永远证明不出市场经济会更有效率,而只能证明计划经济更有效率。但是哈耶克的洞见在于,在经济活动之中,分散的知识和分散的信息通过人的分散决策、自由选择,并且通过一个公共信号,就可以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这个公共信号就是价格。没有价格信号的话,每个人只按照自己的利益去做决策,无法达到有效率的资源配置。在市场经济中,每一个企业,每一个个人,根据本时本地的信息——这个信息是分散的,决策也是分散的——以及观察市场价格来做决策。市场通过价格的调节,就可以达到有效率的资源配置。

这个思路,对于越有知识的人,越想用科学方法改变社会的人而言,越不容易理解,因为他们会容易进入社会工程(social engineering)的思路。社会工程的动机是好的,但是如果忽视了分散知识和分散信息的有效使用,就容易陷入计划经济思路。市场通常是资源配置的有效方式,其根本原因是市场对分散知识、分散信息的使用是有效率的。

第三个经济学原理:创新是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最终力量。这就要提到第二个奥地利人熊彼特(1883—1950年)。与哈耶克不同,熊彼特研究的是经济长周期和经济史。所以在他那里不是供给与需求在当今的平衡,甚至都不是现有资源的有效利用。熊彼特关心的是创新,是创造性破坏,是企业家精神。熊彼特可能是21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学家,因为创新是21世纪世界各国的向往。

创新的含义有很多。狭义的有我们通常理解的科技创新、技术创新。广义些的包括改变产品,改变生产方式、生产组织,就是改变生产函数。再广义的包括制度、规则的改变等。创新体现在经济增长模型中,就是在相同投入品(即资本、资源、劳动力等)的情况下,还能带来产出的提高。这个多出来的部分,经济学家称之为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简称TFP)。这个效率的提高是动态的效率,不是静态的效率。静态的效率是在给定生产函数和技术的情况下,把现有的资源利用到极致。而在长期,生产函数可以改变,生产方式可以改变,产品可以改变,制度规则也可以改变。从长期来看,熊彼特说的创新是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最终的、唯一的力量。

这三个经济学原理:一是人们对激励做出反应,二是市场通常是资源配置的有效方式,三是创新是经济持续增长的最终力量,我想在经济学者中没有太大争议。

总结一下这部分,我把经济学原理的核心概括为两个出发点,这里的关键词是“稀缺”、“理性”;一个落脚点,这里的关键词是“效率”;以及三个基本原理,这里的关键词是“激励”、“市场”、“创新”。这六个关键词就是我所理解的经济学原理中的核心部分。

转载请注明:北纬40° » 钱颖一:理解经济学原理

喜欢 (5)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