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接到命令飞去日本,加入岩国基地的VMFA(AW)-242中队。你突然被调去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家,并加入一支堪称“矛尖”的一线中队有什么感想?
“2008年,我在加州埃尔森特罗海军航空设施的VMFA-251中队支援“莫哈韦沙漠毒蛇”演习时,另一名陆战队员接到去岩海军陆战队航空站的调令。他当时正准备结婚,接到命令时真是愁坏了,所以我提出顶替他去日本。我花了一个月时间准备行程,演习一结束就登上了飞往日本的飞机。当时我只有18岁,就这样背着两个水手袋,带着一个老妈从旧货店买的英译日玩具独自飞越太平洋。
我还记得在东京成田机场下机后乱走了一个小时才找到一位会说英语的日本人,问清楚后我才知道还要坐巴士去羽田机场,然后再坐飞机去广岛。羽田机场有个日本女孩在等我,她拖着我直接通过安检,然后把我扔进了登机门。道了一声“阿里阿多”后,我就踏上了前往广岛的旅程。我沮丧地发现陆战队似乎并不关心我的到来。
到岩国后,我正式被VMFA(AW)-242接纳还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幸运的是,以前中队的一位好朋友一个星期后也来到了这里,我不再孤单了。
没多久我就意识到“蝙蝠”中队和其他舰队中队有所不同,他们轻松取得最佳战备中队的头衔全靠一群每日埋头苦修飞机的优秀人才。也就是说,每天10-12小时的工作对我们来说很常见,周末还要经常加班。“蝙蝠”中队总是不停接到分遣任务,中队的伙计要跑遍东南亚去支援各种演习,我们也曾整建制回美国支援卡内奥赫湾陆战队基地的“熔岩蝰蛇”和米拉马基地的“莫哈韦沙漠毒蛇”演习。我曾参加了被派遣去韩国的小分队,哪里的气候相当可怕,湿度实在太大了。
总体来说,美国人在日本很受欢迎。指挥官总喜欢和我们老生常谈地讲陆战队员离开基地后在外面干过的恐怖坏事,当然这只是极少数坏蛋,日本人也完全知道这一点。一边是高度限制低阶士兵的外出自由,另一边是对高阶士兵和下级军官在外面的胡作非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好吧,我跑题了。在日本街头也能看见年轻日本男子向你伸出中指,可能是他们在美国影视中看到这个手势,并以为这是某种问候吧。总之,整个日本社会是建立在一个荣誉系统上的,人们待人友好,美国人可以从这种文化中汲取一些优点。
我有这么一种感觉,我在VMFA-251中队所接受的训练就是为了能在VMFA(AW)-242发挥作用。我在-251中队的时间还不够长,没能充分了解“大黄蜂”A/C和D之间错综复杂的差别(当然超级明显的后座舱除外)。我对在-251中队获得的所有经验,以及一路上遇到的所有好人都心怀感激。”
2010年你刚满20岁时就接到命令,加入海军的一个精英测试中队——VX-23。考虑到你的级别和经验,让你加入VX-23似乎是个童话故事。
“我们都不确定这事是怎么发生的,我最近才搞明白原来我被送进VX-23是要去维护“大黄蜂”伴飞飞机的(当然仍是一种荣誉!)。我拿着调令来到帕塔克森特河海军航空站,结果却发现我将为F-35“闪电II”工作,而且还成为该项目最年轻的小子。我能在F-35综合测试部队代表着美国海军陆战队,这感觉真好。”
从设计于20世纪70年代的“大黄蜂”转到最先进并且隐身的F-35上,你感觉如何?
“用下一代这个词描述F-35还不够高调,要知道从一名维护者的角度来看,上头永远不会让我们飞垃圾飞机。我当时无时无刻不沉浸在这种飞机的结构、任务或工程细节上,与F/A-18或AV-8B这样的平台相比,F-35在可维护性上的进步绝对堪称巨大。之前的一些飞机看似在设计中已经考虑了最终用户的维护操作,但事实却远非如此,如在“大黄蜂”上:“需要换液压泵?好嘛,先拆掉周围所有部件再说!”,以及“鹞”:“要换发动机?哦乖乖,那就先拆机翼吧!”。这些飞机上的可怕大扭矩紧固螺丝个个都是六角螺帽外观,每次装回去都会搞错,好在这种日子在F-35上已经一去不返了。
F-35B短距起飞和垂直着陆(STOVL)型酷到离谱,尾喷管和升力风扇产生的推力大到难以想象。我想说F-35B的短距起飞比垂直起飞更赏心悦目,如果不是亲眼目睹,我绝对不会相信这玩意能以这么短的距离滑跑起飞。F-35B进行低推力自测时,尾喷管会旋转下偏,如果此时你站在靠近翼尖的位置,那么就可能在瞬间与地面来一次亲密接触。
F-35的可维护性毫无疑问地是一种巨大进步,而且也在以某些人没有想到的方式抵消成本。现在我已经完全倒向F-35了,真的想不出这飞机在设计还有哪些重大缺陷,或会对维护造成不利的问题。当然,飞机的确存在过一些问题,但在我服役期间已经全部得到解决,F-35B没有发生重大事故。人们一度担心F-35C的尾钩在着舰时可能会对机身施加过度应力,但以我的知识理解,这根本就是杞人忧天。
转载请注明:北纬40° » 陆战队机械师谈F-35:可维护性的巨大进步抵消成本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