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lf the truth is often a great lie.

日本为何总是基于正确的事实基础而得出错误结论?

文化 alvin 10297℃ 1评论

这首诗出自他1918年出版的《中国漫游记》,德富苏峰1917年9月到12月间在中国游览了86天,回国之后出版了这本游记,这本书分成“禹域鸿爪录”和“游支偶录”两部分,前一部分记录了他86天漫游的日程,到过的地方和见过的人物,后一部分则是他对中国、中国人、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的观点。

这本书有2008年中华书局的中文译本,但翻译的不太好,还有几处错误,比如这首诗的第二句居然印成了“长堑如龙劈碧湾”,连韵都押不上去了,如果能读日文的话,建议去阅览,因为根据日本法律,作者逝世五十年之后的书就不受版权保护了。

640003

▲《中国漫游记》,作者:德富苏峰[日],中华书局2008年版

现在可以知道这首诗到底是怎么回事,一百多年前有过一个日本人站在山海关上在嘲笑这个有着四千年历史文化的古国,说中国人不配有这么美好的河山。

这本书在当时日本的影响非常大,不少日本陆军军官都读过这本书,后来被称为“昭和军阀”的那个陆军大学校毕业生组成的小集团从一开始的方针就是因为日本无法避免和美苏的战争,所以就必须争取和控制满洲以及中国大陆的资源以准备进行战争,这个方针的最初形成是在1921年,应该说这种思想的出现和这本出版于1918年的书很有关系。

这本书用写实的笔触描写了满洲、华北和山西的“无尽的资源”以及中国混乱的政治、落后的经济、弱小的军事以及愚昧的国民,得出了中国除了成为日本的保护国之外没有其他出路的结论,这本书还指出了不少日本人在和中国人交往中应该注意和改进的地方,以便实现“日中亲善”,确保日本的资源和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德富苏峰在书中确实是在写实,并没有什么恶意捏造和污蔑,也没有很明显的种族歧视,要知道如果这些文字仅仅是捏造和污蔑的话就肯定不会被那些要制定实际的作战计划的精英参谋们所重视了,更令人汗颜的是,那些德富苏峰所描写的中国人的毛病到现在都还有不少依然存在。

也不能说德富苏峰不公正,因为德富苏峰在书中也指出了日本政府和日本商社对华政策方针中的问题,批判了一些日本人对中国和中国人的认识和态度上的问题,起码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可能德富苏峰真的是在想“日中亲善”。

但是最后的结论当然完全错了,要不然德富苏峰就不会是“甲级战犯嫌疑犯”了,但是为什么会错呢?为什么会在正确观察事实之上得出了完全错误的结论呢?为什么这种传统还一直延续到了现在呢?

其实正确的观测和结论的正确性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就像用了好材料并不一定就能做出好吃的菜式一样,还要有好厨艺才行。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和分析方法出了问题。日本并没有自己的“国学”,一直是外来的意识形态在统治着日本的思想界,无论是孔孟之道、阳明学说、明治维新之后的脱亚入欧思潮所带来的来自德国的普鲁士威权主义和浪漫民族主义还是战败之后来自美国的自由民主思想全是外来的思潮,就是泡沫经济崩溃之后的反思理论基础还是来自美国的经济理论,自古以来日本学者们所热衷着的就是以当时流行的外来思想来解释和回答现实问题。

这样日本人就只能认为自己所奉行的理论是绝对真理,因为否则也就没有了路远迢迢去引进的必要,再加上日本人中的“耻文化”,和别人持不同意见是一种受忌讳的行为。这样日本人在很多时候会表现得特别“原教旨”。

转载请注明:北纬40° » 日本为何总是基于正确的事实基础而得出错误结论?

喜欢 (4)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1)个小伙伴在吐槽
  1. 日本人有一个顽劣的病,就是自以为是
    匿名2015-12-23 19:2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