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lf the truth is often a great lie.

威望与利益兼得:中国制造业挑战欧美

经济 rock 14360℃ 0评论

汽车业的繁荣

这是2015年夏季在福建港口城市厦门举办的一个车展现场。早上7点,第一批参观者就已经在展厅外排队等候入场了。即使50人民币每人的票价也没能阻挡一些全家出动的参观者的热情。

展厅由两个大型建筑组成。由中国制造商制造的车辆分布在一个建筑中。在国外,这些国产品牌奇瑞、吉利、长城、东风和上汽只为行业专家所知。经销商在震耳欲聋的演说里为自己的中小型汽车做广告。一些参展商在等待顾客的时候坐在模型车里,关上窗户,玩着自己的手机。

像宝马、标致、保时捷、戴姆勒和福特这样的国际品牌则在另一个建筑里展出。即使顾客的人群明显更多,这里也更为安静。在丰田站台兜售一款SUV车型的负责人谢小平(音)说:“需求有所浮动,但近年利润增长稳定。”

西方制造商明显主导了整个高档车行列。仅仅德系品牌奥迪、宝马和奔驰就占了整个高档市场的70~80%。现在戴姆勒S级款车型一半都销售在中国,12%消费者首辆车会选择S级。不同于近来遭受重大挫折的奥迪和大众,奔驰在2015年上半年中销量增加了20%。

但是进口车在小型车(或是小排量车)同样占主导。在中国售出的车辆中约2/3有外国品牌名,6月售出了150万辆车中只有38%是完全国产的。

image-886462-panoV9free-epke

(图:中国汽车销量占全球汽车市场份额。2005年570万辆,占8.7%;2014年2350万辆,占26.6%。)

外国汽车主导的天下并不是计划中的,至少不是中国人预计的。中国政府在80年代初开始兴建自己的汽车工业时起草了三个目标。第一个是进口西方技术,第二个是打造结构清晰的汽车市场和少量高效的制造商,第三是通过出口盈利,尤其是赚取当时中国缺少的外汇。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政府将外资制造商带进国内,使它们与中国公司进行合资。为了能够赶上中国汽车产业的繁荣年代,外国公司不得不开始了和中国国有企业的关系。

汲取的教训

这些目标的多数都未能达成。技术转移并没有进行,中国车也没有如计划中成为大热的出口商品。甚至中国人都难以分辨国产车的商标。

不过,政府仍然长期坚持合资的要求,因为中外合资取得了甚至超过了另一个目标——为中国市场生产的有西方厂商品牌的车辆取得了更多的盈利,这超出双方的预期。

如美国专家格里高利·安德森(Gregory Anderson)在研究中国汽车产业的经典书籍里写到的:“对于国有企业来,说短期内生产外国品牌车比投入资金研发自己的要更赚钱的多。”如果赚钱是正确的目标,那么政府国家资本主义的执行者显然对于资本而非国家目标、获取希望技术或主导国际市场更有兴趣。

安德森对此的解释是中国的国有汽车制造商已经转向了快速获利、增加绝对数字和保住工作岗位,创业风险被系统性地规避着。被政府指派的国有公司管理者们,“对于让他们的外资合作伙伴全权完成车辆设计、中国工人负责组装、最后贴牌售出的形式乐见其成”。

转载请注明:北纬40° » 威望与利益兼得:中国制造业挑战欧美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